回覆列表
-
1 # 月望與東山
-
2 # 一個人的歷史
在我看來,韓信和張良之所以結局不同,和他們的格局有很大關係。正是不同的人生格局,導致他們一個功高震主、身死族滅,一個獨善其身、得以善終。
與人為善,世人皆友張良出身南韓貴族家庭,祖上四代都做南韓的相國,家庭環境十分優越,造就了張良不爭寵、不逐利的性格。做為劉邦的智囊,和陳平相比,他幾乎沒有明顯的缺點,且其與人為善,從來不咄咄逼人,任何和張良相識的人,都會把張良看作朋友而不是敵人。
六不為的智慧張良不結黨不營私,不貪財不逐利,不世故不攀比,知道選擇,懂得放棄,這樣的人與人無害反而有益,不管是劉邦還是呂雉,還是其他人都沒有殺張良的理由,卻有一萬個保護他的理由。
眼前之利,迷失自己韓信出身寒微,得到蕭何的引薦,受到劉邦的賞識,才得以拜為將軍之位。在某種意義上講算是個暴發戶,在韓信的心裡,對於成功的渴望,對於他人的認可,對於韓信來講十分重要。這樣的人,太計較眼前的利益和得失,忘記了做人的原則,沒有了選擇的能力,悟不到放棄的智慧,活成了別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但是卻迷失了自己。
持功邀寵,芥蒂早生韓信太在乎自己得到什麼,而忘記了放棄的重要性,在楚漢之爭的關鍵時刻,要挾劉邦封自己為代齊王,讓劉邦對自己產生了芥蒂之心。如果不是張良從旁提醒,估計劉邦當時就和韓信翻臉了。後來韓信又收留項羽手下的大將鍾離昧,讓劉邦進一步對韓信產生了懷疑。
-
3 # 嚶其
性格決定命運!韓信聽信小人之言謀反不成,反被蕭何和呂后誅殺;張良喜歡鑽研黃老之術,為人謙遜有禮,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得以保全性命。
首先要糾正一點問題的錯誤,韓信被封王,但是張良只是被封侯,王侯是兩種不同的級別,不要混淆概念。
不過話說回來,在漢朝歷史上,張良跟韓信是性格涇渭分明的兩種性格。而他們這種性格的背後,是兩種不同的身份。張良是南韓貴族,祖父兩代皆是南韓國相,且事奉過五任韓王,可謂貴之又貴。如果不出問題的話,張良也會接過其父之任,繼承擔任南韓國相,然而因為一個人,卻徹底斷送了他的夢想。
這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統一天下,兵臨城下,滅了南韓。張良為報秦始皇滅國之仇,散盡家仇,尋遍天下高手,就是要找一個人跟他一起刺殺秦始皇。後來,他終於找到了一個大力士,埋伏刺殺秦始皇,可惜沒有成功,然後逃之夭夭。
張良的一生,似乎只有一個偉大的願望,就是反秦滅秦。所以,當陳勝吳廣造反時,他南下追隨劉邦,後來又回去準備扶持韓王光復南韓,奈何韓王不是秦軍對手,被打得落得流水,張良見覆國無望,就徹底鐵心追隨劉邦起義造反。
但是,張良似乎對功名及財物從未感興趣。年輕時,他為報秦滅韓之大仇,散盡家財,安撫族人,然後仗劍天涯。後來,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時,給他賜了許多財寶,他卻眼睛眨都不眨一下,轉身就將財寶送給了項伯,然後要項伯到項羽面前說劉邦好話,把漢中分給劉邦。再後來,劉邦了天下,儘管張良被劉邦定為漢初三傑之一,被封為留侯,但是張良對王侯將相一點興趣也沒有,轉身就躲起來修道,吸菸吐霧去了。
諸位想想,這麼一個與世無爭之人,劉邦憑什麼人殺他?不要說劉邦,就是呂后對他也要敬三尺。正所謂,無欲則剛,不爭,天下無與之爭。張良身為兵家,然而人生信抑的哲學卻是老莊之學,正所謂,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正是他真實的寫照。所以,他得以善終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說完張良,再來看看韓信。
韓信貧農出身, 年輕時流浪市井,連飯都吃不上。他去人家蹭飯,人家怕了他,最後沒留他的飯。然後就去釣魚為生,結果魚也沒釣好,靠漂洗為生的漂母見他可憐,給他吃了一個多月的飯。他卻信誓旦旦地說,待我富貴了,一定答一飯之恩。那時,所有人都以為韓信說的是大話,但是都不知道,他心裡到底燃燒著一股什麼樣的慾望之火。
他渴望改變命運,他迫切的實現人生理想,這點是沒問題的。但是他的理想大得讓天下所有人都為之震驚,不是別的,而是封王。
陳勝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喊出了口號,急吼吼地當上了張楚王,結果兵敗被殺。須不知,陳勝的悲劇,也是後來韓信的悲劇。他們為改變命運的鬥志沒有錯,但都是急吼吼。
凡事一急問題就大了。
陳勝當初稱王時,張耳陳餘等人就勸他,現在還不到稱王的時刻,千萬不要稱王。陳勝不管,還是稱了,結果不出所料,張楚王都沒當超過半年。
韓信呢?
韓信因為才大志大,被劉邦封為大將軍以後,率領漢軍東出與項羽爭戰。當時,他只感激劉邦能夠將一個名不經傳的他提為大將軍,卻不知道劉邦心裡多提防他。等他拿下齊國後,竟然急吼吼地叫劉邦封他為假齊王,以監管齊國。劉邦當時氣得半死,但是礙於形勢,只得假答應,封他為齊王。
結果是,劉邦借韓信之手滅掉項羽之後,馬上就將他的齊王奪掉,遷之為楚王。楚王也是王,韓信還算滿意,但是他又犯了大忌,將項羽屬將鍾離昧藏起來,劉邦以此為藉口,趁機將他綁了,然後遷之為淮陰侯。
按理說,劉邦屢屢貶斥韓信,他應該心裡有數。然而韓信心裡卻憤憤不平,竟然暗地裡要聯合代國國相陳豨造反,逼不得已,獲知訊息的呂雉只有先發制人,透過蕭何將他騙入長樂宮斬了。
透過以上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張良在劉邦屬下能夠善終,是因為他淡泊名利,不與世爭。而韓信恃功逼主封王,要的太多,犯了大忌,引人主不滿,最後身首異處。所以呀,今人讀史,都讀出其中之味,然後不要重複過去人的錯誤。可惜的是,世間多少人,因功名之心太熾,最後也是落得了韓信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