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空戰電影中,當兩架戰機發生近距離遭遇戰時,被“咬尾”的戰機往往處於極度危險的被動挨打狀態。既然這樣,為什麼不研發出一套向後發射的導彈系統。其實,縱觀整個空空導彈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美蘇兩國都曾進行過與之相關的研究探索。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美國開始啟動了新型戰略轟炸機的研究專案,專案成果便是大名鼎鼎的XB-70“女武神”。雖然“女武神”作為一款3馬赫高空高速轟炸機,但機上配備了一款十分奇特的飛碟狀空空導彈。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保證它在極高的攻角下,依舊具有出色的操縱性,且還實現了360度的全向發射和攻擊。不過隨著“女武神”轟炸機專案的終止,這款7馬赫的空空導彈研製計劃也隨之被取消了。
接下來我們再來聊一聊前蘇聯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所開發的R-73近程格鬥導彈。該款導彈的後射型,主要有兩種發射方式。第一種是直接向後安置在掛架上。第二種採用的則是特製發射架,其工作原理是,導彈先向後轉動180度並離開發射架,然後等導彈負速度達到零時,再拋開尾部整流罩,打開發動機飛向來襲目標。而向後發射之所以曇花一現,首先是因為戰機尾部的氣流十分複雜,導彈的控制難度便會提高數倍以上,且還可能對戰機自身造成一定的威脅。再者就是向後發射的導彈需要先從負速度減至零速度,然後再從零速度加至正速度,這一過程會大大消耗彈體內的燃料,縮短它的有效射程。最後就是掛載靈活性較差以及需要像蘇-34那樣在尾錐管內加裝一部後視雷達系統來輔助引導。
其實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像中國自主研製的PL-10型空空導彈,已經具備了“超級回馬槍”的絕技。該型導彈發射以後,能夠在向量發動機的幫助下,迅速的向尾部目標進行轉彎機動,可有效打擊那些尾隨的敵機。
在很多空戰電影中,當兩架戰機發生近距離遭遇戰時,被“咬尾”的戰機往往處於極度危險的被動挨打狀態。既然這樣,為什麼不研發出一套向後發射的導彈系統。其實,縱觀整個空空導彈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美蘇兩國都曾進行過與之相關的研究探索。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美國開始啟動了新型戰略轟炸機的研究專案,專案成果便是大名鼎鼎的XB-70“女武神”。雖然“女武神”作為一款3馬赫高空高速轟炸機,但機上配備了一款十分奇特的飛碟狀空空導彈。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保證它在極高的攻角下,依舊具有出色的操縱性,且還實現了360度的全向發射和攻擊。不過隨著“女武神”轟炸機專案的終止,這款7馬赫的空空導彈研製計劃也隨之被取消了。
接下來我們再來聊一聊前蘇聯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所開發的R-73近程格鬥導彈。該款導彈的後射型,主要有兩種發射方式。第一種是直接向後安置在掛架上。第二種採用的則是特製發射架,其工作原理是,導彈先向後轉動180度並離開發射架,然後等導彈負速度達到零時,再拋開尾部整流罩,打開發動機飛向來襲目標。而向後發射之所以曇花一現,首先是因為戰機尾部的氣流十分複雜,導彈的控制難度便會提高數倍以上,且還可能對戰機自身造成一定的威脅。再者就是向後發射的導彈需要先從負速度減至零速度,然後再從零速度加至正速度,這一過程會大大消耗彈體內的燃料,縮短它的有效射程。最後就是掛載靈活性較差以及需要像蘇-34那樣在尾錐管內加裝一部後視雷達系統來輔助引導。
其實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像中國自主研製的PL-10型空空導彈,已經具備了“超級回馬槍”的絕技。該型導彈發射以後,能夠在向量發動機的幫助下,迅速的向尾部目標進行轉彎機動,可有效打擊那些尾隨的敵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