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立公子
-
2 # 讀史話滄桑
一切的軍事行動都是服務於政治,蜀漢忘於政治,而非軍事,用司馬昭說劉禪的一句話就可以說明了,"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況且,至蜀漢滅亡,劍閣仍然沒有丟呵。
-
3 # 奕天讀歷史
三國時期,如果韓信代替姜維守劍閣,蜀國還是一樣的滅亡。因為韓信同姜維一樣,有個致命的缺陷,善兵,而不善治國,特別是不善於政治鬥爭。
要想蜀國不滅,應該找一個類似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之類的人,也就是蕭何、張良去代替姜維,是可以確保蜀國不滅的。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就要依據歷史來還原了,先要了解一下魏滅蜀之戰的過程。
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姜維離開成都,領兵到沓中屯田,是因為被宦官黃皓排擠。同時朝中的一些大臣也認為北伐無益,想要奪了姜維的兵權,其中就包括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
在姜維最後一次北伐的第二年,即263年8月份,鍾會、鄧艾領大軍十餘萬,兵分三路伐蜀。
姜維從沓中率兵退守劍閣。鍾會雖然在前期,由於蜀將的投降,順利攻下了蜀川門戶陽平關,卻被姜維僅以魏軍三分之一不到的兵力,牢牢地阻擋在了劍閣險關之外。只要時間拖得夠久,魏軍自然會糧盡而退。
這時候,鄧艾提出了類似當年魏延的奇襲計策,從陰平出發,走小道攻擊涪城(今天綿陽附近),直取成都。
鄧艾率軍走了700多里的無人小道,在糧食將近吃完,士兵及其疲敝的情況下,來到了陰平小道的盡頭,江油城下。江油和劍閣一樣,同樣是易守難攻的險城,三面懸崖,一面臨江。結果蜀國守將馬邈見到突如其來的魏軍嚇得直接投降了。
江油城在被魏軍佔領之後,魏軍乘勝進擊涪城。成都方面早已得知訊息,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率軍迎擊魏軍。諸葛瞻不聽黃權之子黃崇的勸告,沒有快速進守涪城險關,卻在關外逗留不進。
諸葛瞻在聽聞自己的前鋒被鄧艾擊破後,甚至直接放棄了涪城險關退守綿竹。綿竹一戰,諸葛瞻以超過魏軍一倍的優勢兵力敗給了鄧艾,自己也戰死殺場,全軍覆滅。
鄧艾取得綿竹之戰的勝利後,長驅直入,殺到了成都城外。後主劉禪聽從了譙周的建議,直接投降了鄧艾。
姜維在得知諸葛瞻全軍覆滅後,不得已只能引兵回援成都。但是姜維還沒有趕到成都,劉禪讓姜維投降的詔書已經送達,姜維不得已,只能率軍投降了鍾會。
瞭解了整個魏滅蜀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蜀國保衛戰的關鍵點不在姜維拒鍾會的劍閣一線,而在鄧艾一線。鄧艾一線蜀軍的潰敗,又源自蜀漢內部各派系間的鬥爭。
如果只是單純的將姜維換成了韓信,韓信也會和姜維一樣,不會料到鄧艾竟然能如此順利的到達成都城下,而且劉禪還不戰而降了。
諸葛瞻之所以逗留不進,也是因為內部的政治鬥爭。他希望速戰速決,在綿竹迅速擊潰鄧艾,提高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但是當他退到了綿竹,發現自己的軍事能力相比鄧艾差太多,後悔也來不及了。
如果用韓信替換掉諸葛瞻,以韓信的軍事能力,以優勢兵力擊潰鄧艾,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這時候蜀國就無憂了。
再看另外一種情況,如果用張良或者蕭何替換姜維,那就不一樣了。張良和蕭何即使像諸葛亮、蔣琬、姜維一樣,自己帶兵外出屯田駐守,但是他們會在外出之前,剷除宦官黃皓。同時,他們會和諸葛亮、蔣琬一樣,拉攏蜀漢東州集團,繼續打壓以譙周為首的益州集團,掌控朝廷的實權。
張良也善兵,不用過分擔心。蕭何善於內政和識人,而針對當時的情況,蕭何只要找到忠心可靠的將領,去鎮守劍閣和江油就可以了。蜀軍拒守劍閣和江油兩城,同時加強協防,嚴懲那些有投降念頭的將領,魏軍根本就無可奈何。
這種情況下,鍾會、鄧艾只能跟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一樣,糧盡而歸,蜀漢政權自然無憂。
-
4 # 立公子
韓信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揮兵東進,滅了魏國!
不過,這是他在楚漢戰爭中乾的事。哈哈。
楚漢時,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滅魏,滅代,滅趙,滅燕,滅齊。
當真是百戰百勝,氣吞萬里如虎!
但是,如果韓信穿越到三國時期,與張翼同守劍閣。
蜀國仍擺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蜀國滅亡,亡在後主,亡在譙周。鄧艾沒有到劍閣去找姜維。
而是翻山越嶺的,從陰平出發,經過江油直達涪縣(綿陽)
鎮守涪縣的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打不過鄧艾,退到綿竹,戰死。
鄧艾直達成都。
後主聽了譙周等人的話,自縛,投降。
還嚴詔姜維投降。也真是沒誰了。
所以,誰守劍閣,蜀國都會滅。因為,如果是韓信,一聽後主投降,
第一個念頭一定是自立,
而絕不會坐以待斃。
就像他一聽到呂后要辦他,他就想密謀造反一樣。
-
5 # 讀史話滄桑
一切的軍事行動都是服務於政治,蜀漢忘於政治,而非軍事,用司馬昭說劉禪的一句話就可以說明了,"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況且,至蜀漢滅亡,劍閣仍然沒有丟呵。
-
6 # 奕天讀歷史
三國時期,如果韓信代替姜維守劍閣,蜀國還是一樣的滅亡。因為韓信同姜維一樣,有個致命的缺陷,善兵,而不善治國,特別是不善於政治鬥爭。
要想蜀國不滅,應該找一個類似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之類的人,也就是蕭何、張良去代替姜維,是可以確保蜀國不滅的。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就要依據歷史來還原了,先要了解一下魏滅蜀之戰的過程。
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姜維離開成都,領兵到沓中屯田,是因為被宦官黃皓排擠。同時朝中的一些大臣也認為北伐無益,想要奪了姜維的兵權,其中就包括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
在姜維最後一次北伐的第二年,即263年8月份,鍾會、鄧艾領大軍十餘萬,兵分三路伐蜀。
姜維從沓中率兵退守劍閣。鍾會雖然在前期,由於蜀將的投降,順利攻下了蜀川門戶陽平關,卻被姜維僅以魏軍三分之一不到的兵力,牢牢地阻擋在了劍閣險關之外。只要時間拖得夠久,魏軍自然會糧盡而退。
這時候,鄧艾提出了類似當年魏延的奇襲計策,從陰平出發,走小道攻擊涪城(今天綿陽附近),直取成都。
鄧艾率軍走了700多里的無人小道,在糧食將近吃完,士兵及其疲敝的情況下,來到了陰平小道的盡頭,江油城下。江油和劍閣一樣,同樣是易守難攻的險城,三面懸崖,一面臨江。結果蜀國守將馬邈見到突如其來的魏軍嚇得直接投降了。
江油城在被魏軍佔領之後,魏軍乘勝進擊涪城。成都方面早已得知訊息,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率軍迎擊魏軍。諸葛瞻不聽黃權之子黃崇的勸告,沒有快速進守涪城險關,卻在關外逗留不進。
諸葛瞻在聽聞自己的前鋒被鄧艾擊破後,甚至直接放棄了涪城險關退守綿竹。綿竹一戰,諸葛瞻以超過魏軍一倍的優勢兵力敗給了鄧艾,自己也戰死殺場,全軍覆滅。
鄧艾取得綿竹之戰的勝利後,長驅直入,殺到了成都城外。後主劉禪聽從了譙周的建議,直接投降了鄧艾。
姜維在得知諸葛瞻全軍覆滅後,不得已只能引兵回援成都。但是姜維還沒有趕到成都,劉禪讓姜維投降的詔書已經送達,姜維不得已,只能率軍投降了鍾會。
瞭解了整個魏滅蜀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蜀國保衛戰的關鍵點不在姜維拒鍾會的劍閣一線,而在鄧艾一線。鄧艾一線蜀軍的潰敗,又源自蜀漢內部各派系間的鬥爭。
如果只是單純的將姜維換成了韓信,韓信也會和姜維一樣,不會料到鄧艾竟然能如此順利的到達成都城下,而且劉禪還不戰而降了。
諸葛瞻之所以逗留不進,也是因為內部的政治鬥爭。他希望速戰速決,在綿竹迅速擊潰鄧艾,提高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但是當他退到了綿竹,發現自己的軍事能力相比鄧艾差太多,後悔也來不及了。
如果用韓信替換掉諸葛瞻,以韓信的軍事能力,以優勢兵力擊潰鄧艾,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這時候蜀國就無憂了。
再看另外一種情況,如果用張良或者蕭何替換姜維,那就不一樣了。張良和蕭何即使像諸葛亮、蔣琬、姜維一樣,自己帶兵外出屯田駐守,但是他們會在外出之前,剷除宦官黃皓。同時,他們會和諸葛亮、蔣琬一樣,拉攏蜀漢東州集團,繼續打壓以譙周為首的益州集團,掌控朝廷的實權。
張良也善兵,不用過分擔心。蕭何善於內政和識人,而針對當時的情況,蕭何只要找到忠心可靠的將領,去鎮守劍閣和江油就可以了。蜀軍拒守劍閣和江油兩城,同時加強協防,嚴懲那些有投降念頭的將領,魏軍根本就無可奈何。
這種情況下,鍾會、鄧艾只能跟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一樣,糧盡而歸,蜀漢政權自然無憂。
回覆列表
韓信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揮兵東進,滅了魏國!
不過,這是他在楚漢戰爭中乾的事。哈哈。
楚漢時,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滅魏,滅代,滅趙,滅燕,滅齊。
當真是百戰百勝,氣吞萬里如虎!
但是,如果韓信穿越到三國時期,與張翼同守劍閣。
蜀國仍擺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蜀國滅亡,亡在後主,亡在譙周。鄧艾沒有到劍閣去找姜維。
而是翻山越嶺的,從陰平出發,經過江油直達涪縣(綿陽)
鎮守涪縣的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打不過鄧艾,退到綿竹,戰死。
鄧艾直達成都。
後主聽了譙周等人的話,自縛,投降。
還嚴詔姜維投降。也真是沒誰了。
所以,誰守劍閣,蜀國都會滅。因為,如果是韓信,一聽後主投降,
第一個念頭一定是自立,
而絕不會坐以待斃。
就像他一聽到呂后要辦他,他就想密謀造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