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國時期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在元朝還是蒙古帝國時,蒙古的大汗們眼光遼闊,且蒙古氣息十足,根本不屑於,可能也根本想不到學習漢語。即便是比較重視統治技術的窩闊臺汗,他最為信用的大臣耶律楚材,也僅僅是一個漢化了的契丹人,可以說,他向他的大汗描述一些統治道理時想讓大汗理解還頗為費勁,很難想象窩闊臺汗會有興趣或者說有必要學習漢語。而且,即使是一個漢化了的契丹人,也迅速在窩闊臺汗死後喪失了在蒙古帝國的重要性。
圖/窩闊臺汗
忽必烈
無論是對於蒙古帝國還是對於元朝而言,忽必烈都是關鍵人物。正是因為他與阿里不哥爭位直接導致了蒙古帝國的分裂,改變了蒙古帝國的發展方向。他最終建立元朝,把統治的重心從草原轉向漢地。但就算是封地一開始就在漢地,十分重視統治方法,甚至信用許衡等漢族大臣的忽必烈也可以說漢語水平極其有限,或者壓根看不懂漢語。因為他在接見中國學者時,不得不仰賴翻譯。
圖/忽必烈
但元朝的轉向也正是從忽必烈開始,他雖然胸無點墨,但卻讓自己的皇太子真金接受了良好的漢族教育,真金甚至每天都要練習漢語書法。但是這一時期又恰恰是一個轉向的時期,因為真金的長子顯然就不具備漢語閱讀能力,在打仗時,他只能依靠隨從的翻譯來閱讀隨身攜帶的《資治通鑑》。
元后期諸帝
忽必烈之後,元成宗鐵穆耳和元武宗海山的漢語能力不明,不過從歷史上的失載來看,其水平應該不會太高。
元武宗之後,元仁宗對漢族學問有著特別的愛好,他下令終於恢復了科舉考試。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他甚至可以閱讀《貞觀政要》,他並下令將其翻譯成蒙古文。仁宗之後,元英宗至少具有書寫漢語的能力,並且應該不差,因為他甚至敢於將自己的漢語書法作品賜給臣僚。
於1329年即位的元文宗無疑是元朝諸皇帝中漢學素養最好的。他在大都建立奎章閣,命儒臣進經史之書,並且仿唐、宋會要體例,編修《經世大典》,整理並儲存大量元代典籍。他還提倡尊孔,加封孔子父母及後世名儒。
圖/元文宗
可以說,從忽必烈之後的元朝半個多世紀的統治中,元朝統治者已經漸漸認識到自己的統治重心是漢地,他們或多或少掌握了漢語,有些還表現出對於漢學的特別愛好。並不像刻板認知中的“大老粗”形象。
參考資料
傅海波:《蒙古諸帝能讀、寫漢文嗎?》
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
蒙古帝國時期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在元朝還是蒙古帝國時,蒙古的大汗們眼光遼闊,且蒙古氣息十足,根本不屑於,可能也根本想不到學習漢語。即便是比較重視統治技術的窩闊臺汗,他最為信用的大臣耶律楚材,也僅僅是一個漢化了的契丹人,可以說,他向他的大汗描述一些統治道理時想讓大汗理解還頗為費勁,很難想象窩闊臺汗會有興趣或者說有必要學習漢語。而且,即使是一個漢化了的契丹人,也迅速在窩闊臺汗死後喪失了在蒙古帝國的重要性。
圖/窩闊臺汗
忽必烈
無論是對於蒙古帝國還是對於元朝而言,忽必烈都是關鍵人物。正是因為他與阿里不哥爭位直接導致了蒙古帝國的分裂,改變了蒙古帝國的發展方向。他最終建立元朝,把統治的重心從草原轉向漢地。但就算是封地一開始就在漢地,十分重視統治方法,甚至信用許衡等漢族大臣的忽必烈也可以說漢語水平極其有限,或者壓根看不懂漢語。因為他在接見中國學者時,不得不仰賴翻譯。
圖/忽必烈
但元朝的轉向也正是從忽必烈開始,他雖然胸無點墨,但卻讓自己的皇太子真金接受了良好的漢族教育,真金甚至每天都要練習漢語書法。但是這一時期又恰恰是一個轉向的時期,因為真金的長子顯然就不具備漢語閱讀能力,在打仗時,他只能依靠隨從的翻譯來閱讀隨身攜帶的《資治通鑑》。
元后期諸帝
忽必烈之後,元成宗鐵穆耳和元武宗海山的漢語能力不明,不過從歷史上的失載來看,其水平應該不會太高。
元武宗之後,元仁宗對漢族學問有著特別的愛好,他下令終於恢復了科舉考試。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他甚至可以閱讀《貞觀政要》,他並下令將其翻譯成蒙古文。仁宗之後,元英宗至少具有書寫漢語的能力,並且應該不差,因為他甚至敢於將自己的漢語書法作品賜給臣僚。
於1329年即位的元文宗無疑是元朝諸皇帝中漢學素養最好的。他在大都建立奎章閣,命儒臣進經史之書,並且仿唐、宋會要體例,編修《經世大典》,整理並儲存大量元代典籍。他還提倡尊孔,加封孔子父母及後世名儒。
圖/元文宗
可以說,從忽必烈之後的元朝半個多世紀的統治中,元朝統治者已經漸漸認識到自己的統治重心是漢地,他們或多或少掌握了漢語,有些還表現出對於漢學的特別愛好。並不像刻板認知中的“大老粗”形象。
參考資料
傅海波:《蒙古諸帝能讀、寫漢文嗎?》
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