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是。輿論權掌控在士大夫手中,歷史也是由這些人書寫的。正德皇帝有自己的見解,有自己的主張,這跟文官的行政理念十分衝突,也對文官的政治制度造成衝突。這是他們不能容忍的。於是他們會對正德皇帝進行掣肘和管束。在這種情況下,正德皇帝沒有人可用,不僅僅因為他生長在內宮深處,還因為文官不會站在他那一邊。所以,正德皇帝只好任用從下就陪同在他身邊的太監和文官的對立階層的武將。而這些人,又是有道德問題的人,也就是小人。皇帝任用小人,自然就是昏君了,其實,正德皇帝成為昏君一半也是逼出來的。正德皇帝的意願和理想是建功立業,讓整個國家運動和振奮起來。這從正德皇帝自封自己為“威武大將軍”可以看出來。而正德皇帝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和理想行政,因為文官會進行掣肘和管束。因為文官觀念跟這個皇帝衝突了。文官通常不會跟皇帝站在一邊的。因為他們有自己的觀點和利益。文官要的是靜,國家應該維持穩定,因循舊制,不能隨便改動祖宗成法,特別是對向外挑起戰爭,更是避諱。在這種情況下,正德皇帝只好帶領一群太監和武將,突破正常行政秩序,採用特別的違背常情的做法,力排群臣的阻擾,前往塞外征伐蒙古。另一方面,正德皇帝感到自己無事可做,事事受文官限制,所以心中感到非常怨憤。而且文官一向要把皇帝教導成明君典範,一舉一動都要有帝王風範,要符合儒家倫理道德。這種管制、束縛,又讓好動、個性極強的正德皇帝十分反感。所以他處心積慮要逃脫內宮,去外面放縱,發洩自己的壓抑;處心積慮在皇宮尋找各種玩樂,建立由太監組成的軍隊,建立豹房,在裡面醉生夢死。所以正德皇帝為了發洩不能有所作為、被文官壓制管束的苦悶,又為了跟文官對他的期望作對,乾脆就反其道而行,放縱自己,恣意妄為,甚至做一些荒誕的事情,讓人無法理解。當然,這也跟正德皇帝的個性有關。正德皇帝本來是個好動、個性極強的人。註定他不能受各種繁文縟節、禮儀規矩的層層束縛,所以他無情地破壞它們,嘲諷它們。而這些在當時都是人們普遍遵守的,不容絲毫觸犯的。這樣,正德皇帝在當時就成為了一個異類,成為了一個非常荒誕的皇帝。他被人批評為昏君是自然的事,就是現在,我們受傳統觀點的影響,也免不了會對正德皇帝的行為不予理解,並且說三道四。正德皇帝的這種行為跟後來明中晚期的個性解放的人群非常相似,也是好動,貪圖享樂,追求自心的嚮往,追求真性情,破壞禮法的嚴肅束縛。甚至可以說,正德皇帝是其後明朝個性解放的先導。一下子就說了這麼多,意在說明,正德皇帝被認為昏君,完全是出於傳統的價值判斷標準。跟歷史上真正的昏君對照一下,你會發現正德完全沒有稱為昏君的資本。只是因為正德跟當時的主要是文官的傳統觀點對立衝突,行為思想也跟當時嚴格的禮制衝突。這樣正德只得被認為昏君,因為沒有人能接受和理解他的新異的思想。這個傳統觀點一直延續到現在,並且伴隨著這個強勢的文化習見,正德皇帝自然被定義為昏君。
不算是。輿論權掌控在士大夫手中,歷史也是由這些人書寫的。正德皇帝有自己的見解,有自己的主張,這跟文官的行政理念十分衝突,也對文官的政治制度造成衝突。這是他們不能容忍的。於是他們會對正德皇帝進行掣肘和管束。在這種情況下,正德皇帝沒有人可用,不僅僅因為他生長在內宮深處,還因為文官不會站在他那一邊。所以,正德皇帝只好任用從下就陪同在他身邊的太監和文官的對立階層的武將。而這些人,又是有道德問題的人,也就是小人。皇帝任用小人,自然就是昏君了,其實,正德皇帝成為昏君一半也是逼出來的。正德皇帝的意願和理想是建功立業,讓整個國家運動和振奮起來。這從正德皇帝自封自己為“威武大將軍”可以看出來。而正德皇帝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和理想行政,因為文官會進行掣肘和管束。因為文官觀念跟這個皇帝衝突了。文官通常不會跟皇帝站在一邊的。因為他們有自己的觀點和利益。文官要的是靜,國家應該維持穩定,因循舊制,不能隨便改動祖宗成法,特別是對向外挑起戰爭,更是避諱。在這種情況下,正德皇帝只好帶領一群太監和武將,突破正常行政秩序,採用特別的違背常情的做法,力排群臣的阻擾,前往塞外征伐蒙古。另一方面,正德皇帝感到自己無事可做,事事受文官限制,所以心中感到非常怨憤。而且文官一向要把皇帝教導成明君典範,一舉一動都要有帝王風範,要符合儒家倫理道德。這種管制、束縛,又讓好動、個性極強的正德皇帝十分反感。所以他處心積慮要逃脫內宮,去外面放縱,發洩自己的壓抑;處心積慮在皇宮尋找各種玩樂,建立由太監組成的軍隊,建立豹房,在裡面醉生夢死。所以正德皇帝為了發洩不能有所作為、被文官壓制管束的苦悶,又為了跟文官對他的期望作對,乾脆就反其道而行,放縱自己,恣意妄為,甚至做一些荒誕的事情,讓人無法理解。當然,這也跟正德皇帝的個性有關。正德皇帝本來是個好動、個性極強的人。註定他不能受各種繁文縟節、禮儀規矩的層層束縛,所以他無情地破壞它們,嘲諷它們。而這些在當時都是人們普遍遵守的,不容絲毫觸犯的。這樣,正德皇帝在當時就成為了一個異類,成為了一個非常荒誕的皇帝。他被人批評為昏君是自然的事,就是現在,我們受傳統觀點的影響,也免不了會對正德皇帝的行為不予理解,並且說三道四。正德皇帝的這種行為跟後來明中晚期的個性解放的人群非常相似,也是好動,貪圖享樂,追求自心的嚮往,追求真性情,破壞禮法的嚴肅束縛。甚至可以說,正德皇帝是其後明朝個性解放的先導。一下子就說了這麼多,意在說明,正德皇帝被認為昏君,完全是出於傳統的價值判斷標準。跟歷史上真正的昏君對照一下,你會發現正德完全沒有稱為昏君的資本。只是因為正德跟當時的主要是文官的傳統觀點對立衝突,行為思想也跟當時嚴格的禮制衝突。這樣正德只得被認為昏君,因為沒有人能接受和理解他的新異的思想。這個傳統觀點一直延續到現在,並且伴隨著這個強勢的文化習見,正德皇帝自然被定義為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