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瀚思心理

    有關小時候缺愛,我覺得可以用依戀來解釋,依戀是指嬰兒與養育者之間最原始的社會性聯結。在1973年愛因斯沃斯就採用陌生情境測試,在嬰兒和母親之間的親子關係中界定了三種類型: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和反抗型依戀,在這裡我們主要歸為兩類,一類是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型依戀。

    如果小時候孩子缺愛就會形成不安全依戀,這對孩子日後人格特徵影響非常大。

    安全依戀型的孩子在成年之後,會具有相對較高的自尊、擁有信任而吃就的人際關係,善於尋求社會支援,並且擁有良好的共情、分享感受的能力。並且依戀關係還影響之後的個體行為、工作模式,直接影響他們的情緒情感、性格特徵、社會性行為以及人際交往的基本態度。

    不安全依戀自我控制能力和合作性較差,不喜歡接受他人的指導,情緒不穩定,悲觀消極,自主性相對薄弱,包括之後在親密關係中影響也很深,成人依戀關係與幼兒的依戀關係類似。

    比如說有些人在戀愛中總是會出現相同的問題,比如說有些人在戀愛關係中總是感覺不到安全感,比如說有些人在戀愛關係中在另一半靠近的時候就會產生抗拒,在疏遠的時候卻想著拉回來,忽遠忽近的等等,都是因為幼年依戀關係的建立有關。

    但是無需緊張的就是依戀關係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透過之後自我的發展或者他人的療愈從而轉變成安全型依戀的。

    祝好~

    文:高晶

    主編:劉瀅

  • 2 # 4399小評菓快樂育兒

    缺愛的孩子長大後易形成3種性格,看著讓人心疼,父母該怎麼辦?

    缺愛的孩子總是因為父母的忙碌或偏心,被忽略、被冷落、被將就。他們憂傷、孤獨、渴望愛,在一次次打擊過後,容易在長大之後,養成這3種性格特徵:

    1、 不自信→自卑

    孩子總是喜歡被認可的。做好一件小事,希望得到父母肯定;得到一朵小紅花,希望得到父母的誇獎;參加重要比賽,希望得到父母的注視等。這些看似很細小、瑣碎、不值一提的事情,其實都是孩子在尋求父母認同的過程。

    但若相應的反饋,父母總是忽視、責罵與否定時,那累積的打壓、貶低和不認可,容易造成孩子缺失信心,時常否定自己。

    故而,孩子長大後容易自卑,從而降低自己的眼光。他們會認為自己配不上那麼好的東西,習慣性地去挑選那些不好的、差的。

    因此,在孩子小時,父母需適機地給孩子一個相信的眼神、一個鼓勵的手勢、一句由衷的誇獎等,透過每一件小事去傳達你的支援與信任,見證孩子自信的建立與每步的成長。

    2、 沒有安全感→膽小

    孩子總在不斷地尋求安全感。會經常撒嬌,希望得到父母寵溺;會故意犯錯,希望引起父母的注意;生病不想快點好,希望得到父母多點關心等。這些看似不聽話、搞破壞、胡攪蠻纏的表現,其實都是孩子內心沒有安全感的需要。

    但當孩子不再做這些事的時候,說明孩子對父母失望了,則慢慢封閉自己的內心,和親近的人拉開距離。

    故而,孩子長大後容易變得膽小,難以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他們會害怕被親密的人傷害,自動地建立起自我保護機制。

    因此,在孩子小時,父母需經常地給孩子一段更久的陪伴、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句愛他/她的表白等,透過肢體和情感語言去表達你的可靠與關愛,承接孩子完全的依賴與信任。

    3、 乖巧懂事→討好型人格

    孩子總是渴望被愛的。會盡可能地乖巧懂事,希望父母多愛他/她一點;會做父母要求他/她做的事,希望父母不要不管他/她;會察言觀色地做好事情,希望父母別吵架等。這些看似長大了、懂事了、聽話了的表現,其實都是孩子渴望被父母愛的需要。

    但一直以來踐行的乖巧懂事,甚至委屈犧牲自己,去幫助成全別人,容易造成孩子壓抑自我天性,刻意討好別人。

    故而,孩子長大後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迎合他人需求。甚至他們會為自己做不到對方不合理的過分要求,而自責。

    因此,在孩子小時,父母需多陪在孩子的身邊,多關注孩子的意願,多詢問孩子的需求等,透過更多的觀察力,去滿足孩子適度的需求和要求。另外,還要避免苛責和強勢,傷害到孩子柔軟的心。

    總而言之,每個幼小的孩子,內心都需要父母的愛以及照顧和關心。童年缺愛的孩子,可能一生都在尋找這份缺失,受性格缺陷的影響。

    希望每位父母都能給孩子足夠多的愛,讓孩子在愛中幸福的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時候是護膚的最佳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