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沒問題222

    文正高。

    1、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古代在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往往不是隻言片語就能敘述清楚,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總的來說,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

    2、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明的稱號,始於西周。

    3、古代亞洲帝王及其後妃、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後,內務府根據其生前事蹟與品德,而給予他一箇中肯的稱號。此外,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一些鄰近國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個東亞古代國家都使用諡號。

    4、根據對西周青銅銘文的研究,約周穆王時期,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諡的做法已比較普遍。

    擴充套件資料:

    1、以“文”字為第一字的諡號,等級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貞”,正、貞之後,依次與“文”搭配的字為成、忠、獻、端、定、簡、懿、肅、毅、憲、莊、敬、裕、節、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僖、榮、愍、思。

    2、與此同例,與“武”字搭配組成二字諡號的用字依次為寧、毅、敏、惠、襄、順、肅、靖、信、康、壯、恆、愍、烈、勇、僖。還有一種文武通用的諡法。

    3、與“忠”字搭配組成二字諡號的用字,依次為文、武、定、烈、簡、肅、毅、敬、憲、節、貞、靖、襄、敏、安、僖、穆、介、威、端、壯、宣、裕、果、勇、愍、剛、惠、愨、懷、清。

  • 2 # 醉酒仙翁

    文正高。

    《明會典》記載,以“文”字為第一字的諡號,等級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貞”。

    正、貞之後,依次與“文”搭配的字為成、忠、獻、端、定、簡、懿、肅、毅、憲、莊、敬、裕、節、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僖、榮、愍、思。

    在歷史上,能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人,大多都是當時文人敬仰的物件,如范仲淹、曾國藩等。在清代的諡號中,文忠被認為是僅次於文正的諡號。

    擴充套件資料:

    1、文正

    北宋時司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司馬光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至。經過他的宣揚,文正從此以後被認為是人臣極美的諡號。

    皇帝不肯輕易給人。宋朝得文正諡號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等九名。

    元朝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有吳澄、耶律楚材、劉秉忠、許衡、廉希憲、賈居貞。

    明朝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有方孝孺、李東陽、謝遷、倪元璐。

    清朝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有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人。

    2、文忠

    漢朝:朱穆(門人私諡文忠先生)

    唐朝:裴度、鄭從讜、韓休、顏真卿

    宋朝:蘇軾、歐陽修、周必大、王堯臣、真德秀、富弼、張九成、江萬里等

    元代:張養浩、王磐、郝經、王結、陳天祥、耶律鑄等

    明朝:張居正、楊廷和、葉向高、陳子壯、範景文、張璁、孫承宗等

    清朝:索尼、傅恆、林則徐、文祥、周天爵、駱秉章、胡林翼、李鴻章、沈兆霖、榮祿、梁鼎芬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貓要長到什麼時候才可以吃貓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