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萃辰天心書院
-
2 # 陪孩子成長的寶媽
孩子有了好習慣,就像老馬一樣,自己能找到路,找到前進的方向。
孩子好習慣的培養要從小開始。每個年齡段有每個年齡段習慣培養的重點。比如孩子從出生就要培養吃母乳的習慣,睡眠的習慣,半歲後新增輔食就要培養飲食習慣,不挑食的習慣,一歲半就可以培養大小便的習慣等等。還有很多習慣要儘早開始培養,比如閱讀,運動,獨立吃飯,待人有禮貌,尊老愛幼,獨立思考,探索創新,思維方式等,這些都是讓孩子受用一生的習慣。
我家二寶五歲了,我是在二寶出生後才重視孩子習慣的培養,下面就把我的一些經驗分享給大家。
第一,良好的飲食習慣。我家寶寶是母乳餵養,半歲加輔食,從加輔食開始在滿足營養均衡,容易消化的前提下注意食物種類的多樣化,有些食物孩子可能一開始接觸會不愛吃,但是不能洩氣,父母可以在孩子面前吃,並且表現出非常好吃的樣子,如果孩子還是拒絕吃,可以過一段時間在把這種食物端上餐桌,多反覆幾次,孩子基本就可以接受了。一定不能強制孩子吃某種食物,會讓孩子從心理上對這種食物厭惡,以後想改變不容易。吃飯儘早(可以一歲)就讓寶寶獨立進食,抓食物既可以讓孩子練習手指的靈活性,還會讓孩子喜歡吃飯的過程。
第二點 ,閱讀的習慣,我在二寶7,8個月時就給他讀書,《笠翁對韻》,給他買一些撕不破的認圖書,一歲多我教他第一個字“福”,當時正是春節,很多人家貼福字,我告訴他這是一幅畫,畫的是“福”字,因為小孩對圖形的接受比文字早一些,幾遍之後他就認識了,然後認識街上的店鋪名字,家裡的食品藥品的包裝盒,讀兒歌,讀古詩等,現在只要看見文字他就會讀出來,有時候會讀錯,這也沒關係,告訴他讀音就好了。前一陣我用識字軟體測二寶已經認識了一千多個字。二寶非常喜歡讀書,可以獨立讀《大個子老鼠和小個子貓》這樣的純文字的書了。
第三點,愛思考,愛發問,有好奇心的習慣。寶寶從小的時候就會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大一點就問為什麼這樣,問什麼那樣,現在他會自己讀完書回頭來考我,問我媽媽你知道陝西的簡稱嗎?你知道電池有正負極嗎?只要寶寶問我問題,我很少直接告訴他答案,我會說,讓我想想,思考一會再告訴他,有時我不明白的也會想一想,然後說我也不明白,我們想辦法吧,查查資料吧。帶著他一起查資料。孩子有時會重複問問題,我就會把問題反過來問他,你說說看呢,我這個問題我也不清楚,動動你自己的小腦袋想想看。他就會認真的思考,告訴我答案,想不起來的,我們就再去查資料。這樣慢慢的訓練以後,遇到問題他都會自己開動腦筋想想。
回覆列表
孔子曾說:“少成則若性也,習慣若自然也。”說的就是,很多習慣從小養成便會成為天性,因為習慣會使一切自然發生。說到這,想起朱自清的一篇散文《人話》。這篇散文主要講的是,有些人說一個人過於做作,會說他“都不會講人話了",然後針對這個話題,引發了朱自清對於規矩、禮節的一些看法,我覺得說得很有意思,節選部分與大家分享。他說:
北平人是最講究規矩的,他們說規矩,就是客氣。所以,也有很多人覺得這些規矩是假仁假義,假聲假氣,不天真,不自然。他們說北平人有官氣。不過天真並不容易表現,有時也不便表現。只有在最親近的人面前,天真才有流露的機會,再說天真有時就是任性,也不一定是可愛的。所以還是得講規矩。
尤其在社會上、在與人的交往中,規矩是調節天真的,也就是“禮”,四維之首的“禮”是孔子特別強調的,因為“禮”就是調解。當然,一說到規矩,“禮”就會讓人覺得有點做作倒是真的,可是不能說那是假的。調節和做作是為了求中和,求平衡,求自然——這也許就是孔子所說的“習慣成自然”。規矩也罷,禮也罷,無非是教給人做人的道理。
這便是朱自清先生對“習慣成自然”的看法。
總之,既然習慣可以成自然,我們就應該在培養孩子的時候,讓他從小養成好的習慣。印安老師說,這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歸宿”,說明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從讓孩子養成牢固的、融入生命的、能成為生命中自然的好習慣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