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多
首頁
資訊
體育
娛樂
汽車
投資
財經
軍事
科技
數碼
科學
遊戲
歷史
健康
政治
影視
旅遊
育兒
美食
時尚
房產
農業
社會
文化
教育
技術
美文
情感
故事
家居
職場
自然
闢謠
心理
攝影
漫畫
生活
其它
Club
Tips
熱門話題
搜尋
註冊
登入
首頁
>
Club
>
2021-01-23 04:21
教育孩孑你最希望得到幼兒園哪些方面的幫助?
11
回覆列表
1 # 使用者3550463067326
一、從孩子的日常生活抓起 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長期的生活裡逐漸形成的,它貫穿於孩子一日生活的各個方面。
父母應善於抓住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譬如,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在他飲食、起居等活動中逐漸養成的,文明禮貌習慣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過程中培養的,愛學習的習慣往往是在遊戲中形成的,愛勞動的習慣是在自我服務和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培育的。正如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所說的,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當然,作為父母應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表率。如要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父母先要做到飯前便後洗手、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這樣對於善於模仿的孩子來說必然受益匪淺。二、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 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把孩子本來不自覺的行為,轉化為有意識的自覺行動。這就要求父母要細微地觀察孩子,瞭解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根據孩子的特點確定培養目標,並善於抓住教育時機,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孩子儘快地從“要我做”向“我要做”轉化。有以下幾點,提供父母注意: 第一,要持之以恆,不要半途而廢。兩歲半的萌萌喜歡自己拿勺吃飯,雖然吃的很慢,桌上、地上、衣服上常有菜湯、飯粒,但媽媽卻不急不躁。她堅持每頓飯都讓萌萌自己吃,並一邊鼓勵、一邊教孩子進步方法。還常常誇孩子“真棒”、“真好”、“有進步”使萌萌非常開心。不久,萌萌不僅學會了自己吃飯,還學會了自己穿脫衣服。入幼兒園後成了班上小朋友學習的榜樣。良好的習慣要經過不斷的重複。反覆地實踐才能養成。只要父母堅持要求,日積月累孩子的大腦神經活動才能形成“定型”。這時孩子做起來會感到輕鬆、自然、舒服、愉快,主動地去做,慢慢形成了習慣。反之,他會感到緊張、壓抑、難受不願意去做,自然很難形成習慣。第二,要統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一天我和朋友聊天,他的小孩子元元在一旁畫畫。邊畫邊說:“爸爸坐的飛機來了。”他奶奶對我說:“他爸爸今晚回來,看把他高興的。”這時,門外傳來小孩子的喊聲“元元,我去騎車,你去不去?”元元對奶奶說“我和牛牛在院裡騎會兒車行嗎?”奶奶說:“行,但是你要把畫筆和紙收拾好了再去。”元元答應著,開始收拾桌上的文具。這位奶奶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雖然孩子生活在奶奶家,但奶奶和媽媽對孩子的要求卻是一致的。這就意味著相同的資訊重複地轉入孩子的大腦,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經聯絡,良好的習慣就容易養成。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要求嚴格而爺爺奶奶放縱,或者施教者今天嚴格,明天放鬆。幼兒園培養孩子好的習慣父母不堅持,都是難以形成良好的習慣的。第三.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簡單粗暴。在諮詢會上,一位父母指著站在遠處的孩子對我說:“這孩子要把我氣死了,天天都有父母向我告狀。”接著這位父母向我講述了孩子怎麼和小朋友打架,用積木把別人砍傷,用嘴把同伴咬出血印……。這位父母苦惱地說:“我都怕去幼兒園接孩子,真怕哪位父母來找我,打他,罵他,可怎麼他就不改呀?”這位父母的苦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糾正不良行為習慣要比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難得多。父母應從改變對孩子的態度開始。對幼兒來說,情緒是行動的動力。孩子喜歡受人鼓勵、誇獎,如果總是換來批評、受指責,他情感上接受不了,會產生逆反心理。加上父母的冷眼、厭惡、甚至是打罵會更加激起不良情緒,產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為。但這樣的孩子有時受了環境的影響也有想改正的願望,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揚,但做起來要費很大的力氣。因為不良的行為往往會不自覺地表現出來,而好的行為則要十分自覺,必須剋制自己的需求,這種抑制力要經過自身的努力才能實現。這時孩子往往表現的不會那麼自然、輕鬆。如果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對他的想法給以鼓勵、支援再加以耐心的誘導和啟發並堅持下去,良好的行為就會逐漸養成。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願每位父母都能把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當成一件關係孩子健康成長和社會進步、振興民族的大事來抓。相關文章 我和家長的“七點共識” 入托太早,親情淡了 為啥孩子在家在園兩個樣?
發表回復
相關內容
幼兒園如何開展勞動教育?
幼兒園幼兒禮儀教育的重要性?
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亮點有哪些?
幼兒園教育文案短句?
蒙氏教育幼兒園優缺點?
幼兒園教育摘抄?
重陽節教育意義幼兒園?
幼兒園教育應當貫徹哪些原則和要求?
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不同之處?
幼兒園中班健康教育《保護嗓子》活動反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關讚美老師教育孩子的句子?
熱門排行
英語四級曠考會有什麼後果嗎?
小榨汁機榨水果可以用熱水嗎?
氣泵到了8公斤不跳閘是什麼原因?
寶寶坐凳背帶真的對腿不好嗎?
寶馬x3頂棚燈怎麼拆?
鄧超演的消防車擋道的電影?
衛生間坐便黃色怎麼清洗?
華為p40p+有靜謐通話嗎?
布穀鳥聲卡音響一體機怎麼拆開?
captureone圖層怎麼用?
一、從孩子的日常生活抓起 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長期的生活裡逐漸形成的,它貫穿於孩子一日生活的各個方面。
父母應善於抓住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譬如,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在他飲食、起居等活動中逐漸養成的,文明禮貌習慣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過程中培養的,愛學習的習慣往往是在遊戲中形成的,愛勞動的習慣是在自我服務和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培育的。正如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所說的,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當然,作為父母應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表率。如要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父母先要做到飯前便後洗手、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這樣對於善於模仿的孩子來說必然受益匪淺。二、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 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把孩子本來不自覺的行為,轉化為有意識的自覺行動。這就要求父母要細微地觀察孩子,瞭解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根據孩子的特點確定培養目標,並善於抓住教育時機,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孩子儘快地從“要我做”向“我要做”轉化。有以下幾點,提供父母注意: 第一,要持之以恆,不要半途而廢。兩歲半的萌萌喜歡自己拿勺吃飯,雖然吃的很慢,桌上、地上、衣服上常有菜湯、飯粒,但媽媽卻不急不躁。她堅持每頓飯都讓萌萌自己吃,並一邊鼓勵、一邊教孩子進步方法。還常常誇孩子“真棒”、“真好”、“有進步”使萌萌非常開心。不久,萌萌不僅學會了自己吃飯,還學會了自己穿脫衣服。入幼兒園後成了班上小朋友學習的榜樣。良好的習慣要經過不斷的重複。反覆地實踐才能養成。只要父母堅持要求,日積月累孩子的大腦神經活動才能形成“定型”。這時孩子做起來會感到輕鬆、自然、舒服、愉快,主動地去做,慢慢形成了習慣。反之,他會感到緊張、壓抑、難受不願意去做,自然很難形成習慣。第二,要統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一天我和朋友聊天,他的小孩子元元在一旁畫畫。邊畫邊說:“爸爸坐的飛機來了。”他奶奶對我說:“他爸爸今晚回來,看把他高興的。”這時,門外傳來小孩子的喊聲“元元,我去騎車,你去不去?”元元對奶奶說“我和牛牛在院裡騎會兒車行嗎?”奶奶說:“行,但是你要把畫筆和紙收拾好了再去。”元元答應著,開始收拾桌上的文具。這位奶奶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雖然孩子生活在奶奶家,但奶奶和媽媽對孩子的要求卻是一致的。這就意味著相同的資訊重複地轉入孩子的大腦,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經聯絡,良好的習慣就容易養成。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要求嚴格而爺爺奶奶放縱,或者施教者今天嚴格,明天放鬆。幼兒園培養孩子好的習慣父母不堅持,都是難以形成良好的習慣的。第三.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簡單粗暴。在諮詢會上,一位父母指著站在遠處的孩子對我說:“這孩子要把我氣死了,天天都有父母向我告狀。”接著這位父母向我講述了孩子怎麼和小朋友打架,用積木把別人砍傷,用嘴把同伴咬出血印……。這位父母苦惱地說:“我都怕去幼兒園接孩子,真怕哪位父母來找我,打他,罵他,可怎麼他就不改呀?”這位父母的苦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糾正不良行為習慣要比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難得多。父母應從改變對孩子的態度開始。對幼兒來說,情緒是行動的動力。孩子喜歡受人鼓勵、誇獎,如果總是換來批評、受指責,他情感上接受不了,會產生逆反心理。加上父母的冷眼、厭惡、甚至是打罵會更加激起不良情緒,產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為。但這樣的孩子有時受了環境的影響也有想改正的願望,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揚,但做起來要費很大的力氣。因為不良的行為往往會不自覺地表現出來,而好的行為則要十分自覺,必須剋制自己的需求,這種抑制力要經過自身的努力才能實現。這時孩子往往表現的不會那麼自然、輕鬆。如果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對他的想法給以鼓勵、支援再加以耐心的誘導和啟發並堅持下去,良好的行為就會逐漸養成。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願每位父母都能把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當成一件關係孩子健康成長和社會進步、振興民族的大事來抓。相關文章 我和家長的“七點共識” 入托太早,親情淡了 為啥孩子在家在園兩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