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維為偉位
-
2 # 老劉講體驗學
1、診斷到大醫院,找專家;治療到中小醫院,找普通醫生
診斷是最難的,也是最關鍵的。大醫院的醫生往往經驗較為豐富,見多識廣,考慮的問題多,而且裝置齊全精良,誤診率低,特別是一般不會漏診掉致命性疾病。
如果你的年齡在50歲以上,患的病在中小醫院治療效果不太好。這時候,你就需要去大醫院看病了。因為,哪怕是常見病多發病,哪怕是普通的不舒服,背後可能隱藏著某種致命疾病的大病。
不過,只要診斷清楚了,治療是有常規套路的,全世界都一樣。像常見的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等,在大醫院明確診斷定下治療方案後,到基層醫院監測、複查、治療,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大醫院的優勢在於疑難雜症及危急重病上。
2、高風險手術在大醫院做,普通手術在中小醫院裡做
診斷明確之後,如果需要做手術,大醫院是優勢的。醫生的技術更高,手術室更先進,感染控制得也較好。如果需要輸血、進ICU,也更方便。但是,對於常見的普外科手術,中小醫院的醫生技術並不差。
具體來說,像大腦裡、心臟上的手術,或者腫瘤切除,你最好在大醫院做。大部分骨科手術、各種碎石、體表的腫物、闌尾炎、正常分娩或剖腹產等手術,大醫院的專家往往不屑於親自主刀,就是低年資的年輕醫生或實習生進、修生在做。
而在中小醫院,由於經常做這類手術,他們的經驗甚至比大醫院的專家還豐富,而且一般是高年資醫生主刀,更重要的是服務好,費用低。
3、疾病危重期到大醫院治療 ,康復階段到中小醫院
大醫院人滿為患,對於病情穩定的術後病人,或處於康復期的病人,往往顧不過來,或為了加快床位週轉,早期便要求病人出院。而在中小醫院的業務量較少,轉下來的康復期病人卻可以得到更好的照料。
-
3 # 遼瀋名醫
在中國,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的現象一直存在,在一線城市有更多的學術交流機會、更多的疑難病例交流,更多政策支援,更多新的治療方案的試水…種種大都是在一線城市開始試點,然後在下邊的三四線城市普及和推廣。
這種情況導致了在大的範圍和層面上,一線城市的醫生醫技,要比三四線城市同行高超一些。
當然,這絕不是否定基層醫院和三四線城市醫院醫生的努力,在三四線城市,同樣有學術、醫技、口碑非常知名的好醫生。在一線城市,居民健康意識強,加上外來患者的湧入,導致一線城市的醫生在原本比較“豐厚“的基礎上有了更多的診療機會,也可以看到更多的病例,積累更多的經驗,所以會出現【馬太效應】,越來越把同行們拋在了後面。
至於患者層面,很多人有病去大城市和大醫院去看,其實是為了省事。
或是知道這個病可能“不太好“,在本地看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再顧慮本地的儀器裝置是不是夠先進等等,抑或是經濟條件比較優越了,不在乎交通住宿費用,更願意用更多的投入來保障健康,這種心態都是可以理解的。
未來的趨勢是,隨著遠端問診,影片醫療會議,先進的技術和經驗下基層推廣,一線城市的三甲醫院和三四線城市的醫院建立醫聯體、協作體的合作機制,這種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的狀況會逐漸打破。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推廣,越來越多的病例可以在本地就診,但是同樣可以獲得更高層級醫院、更高水平專家的支援和協助。
目前醫學已經沒有國界的界限,國內外的醫學同行甚至都有比較頻繁的交流,何況國內同行之間的互相促進、學習,最終受益的還是普通的老百姓。
-
4 # hv60604353
三甲醫院不準開展二類以下手術,限制專家號關閉普通門診,只設急診;像普通慢性病丶二類以下的手術只能在二甲三乙醫院看,看不了由二甲醫生預約三甲醫生。一句話,三甲醫院的專家只能看預約轉診的病人,急診除外。現在有錢人多,想有好的治療優質服務,病人多床位緊張,認他睡四個人一個病房丶排隊等,命都沒有了,還要錢嗎?建議把每省每市一家三甲醫院改成私立醫院,看病不報銷!看病不報銷!那些有錢人丶不想預約轉診的,都可以去,但絕不能報銷!北上廣的三甲醫院同樣要預約轉診,不能為當地人提供優先服務,醫療資源全國共享!
回覆列表
現在的西醫醫技取決於經驗。目前的社會造就了一線城市醫院病人扎堆,醫生見的多,經驗也就更豐富。就本治療而言,大城市醫院裝置更先進,藥品更齊全,特別在一些應急,突發病情的處理時,大城市的醫療裝置,和藥品的完善處理起來更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