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格物小站

    藝嶼EYESVOT |蘇軾《琴詩》

    蘇軾的《琴詩》說明了什麼哲學道理?

    《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如果說琴可以自己發聲,那麼為什麼把它放在盒子裡就沒了樂聲?

    如果說聲音是由手指頭髮出的,那麼為什麼不能湊過耳朵靠近指頭直接聽到樂聲呢?

    蘇軾在詩中所考慮的琴與指的關係極富有禪機,

    琴與指,

    單有兩者其一都不能發出樂聲,而在佛教看來,

    一切都是因緣聚會,和合而成。

    事物因何存在?

    我們因何存在?

    因為事物與事物之間發生了聯絡。

    《圓覺經》中有言

    “恆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

    《楞嚴經》中更是說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蘇軾作此詩,可能也受佛學影響。

    此詩還可解作“得意忘言”,也就是陶淵明所說的

    “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識得了琴意的幽渺深遠,琴聲也就不那麼重要,這與中國傳統對琴樂“重意不重象”的審美是一脈相承的。

  • 2 # 千千千里馬

    說理就要說出個道理來,但是又不是直接去說,而是透過形象思維的曲折構思,叫你去思考一些道理,這就是說理詩,不只是說理,也要有詩的趣味。

    蘇軾的《琴詩》就是一首有名的說理詩。他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因與果都不是孤立發生的。

    《琴詩》的寫作,又一個故事,蘇軾自己在詩的序言中也有記錄:

    武昌主簿吳亮君採,攜其友人沈君十二琴之說,與高齋先生空同子之文、太平之頌以示予。予不識沈君,而讀其書,乃得其義趣,如見其人,如聞其十二琴之聲。予昔從高齋先生遊,嘗見其寶一琴,無銘無識,不知其何代物也。請以告二子,使從先生求觀之此十二琴者,待其琴而後和。元豐六年閏六月。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從蘇軾的序言中我們看得出來,元豐六年,是他遭遇“烏臺詩案”後被貶職的第四年。這時的蘇軾在湖北黃州,一直處於被監視和“軟禁”的狀態。

    但是,蘇軾個人卻是一個豁達開朗的人,也不想那麼多,他在黃州交了不少新朋友,也會見了不少老朋友。

    寫下了許許多多,有悲歡離合,也有人生思考的作品,蘇軾在黃州猶如杜甫在成都,雖然是人生的低谷,也卻是文學的高峰。著名的《水調歌頭-中秋懷子由》就是黃州的作品。

    《琴詩》這四句詩,並不複雜,詩人從琴和彈做起文章,故意製造一些逆向思維。

    例如第一句就一反常態的問:為什麼琴在匣中不自鳴?這就勢必引出,琴必須要彈。

    彈琴,就要用手指啊?好,那你的手指上,怎麼聽不出琴聲?

    蘇軾這樣的提問,猶如童子之問,天真爛漫。

    但是,也確實令人不能不思考一下。

    不過,我覺得,蘇軾的這首詩,關鍵還是一個“彈”字。

    人人都說蘇軾一肚子不合時宜的文章,不就是好談天下事嗎?

    詩歌具有引發豐富聯想的作用,這是詩歌藝術自身的特點。

    所以,詩人也往往把自己的隱情會寄託在字裡行間的。

    琴就是要彈的,你不彈琴,怎麼聽到美妙的聲音?

    但是,聽琴的人和彈琴的人,不容易產生共鳴,這是一種遺憾。

    蘇軾碰到了好朋友,又有一曲好琴聲,這是一種逆境中的光明。蘇軾也悟出了彈琴的道理:好琴需知音。

  • 3 # 亮月半

    琴獨立存在,指存人身。指與琴分開二者風牛馬不相及,只有二者相聯,相合,才能合成出音樂。這是說合作的重要性,獨木難成林,單琴單指難成音。說明事物之間相協調,相合作的重要性。商場上講和氣生財一樣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新獅標下的榮威i6MAX,和現款車型有啥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