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來有“十人九溼”、“千寒易除 一溼難去”的說法,“溼氣”是中醫的說法,體內溼氣過重,會讓人覺得睏倦、身體四肢沉重、沒有食慾、手腳冰冷、面板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今天,小圈就以“中醫”方向給大家講講“溼氣”這事兒。
虛胖的原因就是“溼”
很多胖人看似壯實,實為虛寒。特別是肚子上脂肪多、游泳圈越來越大的人,更不能忽略他們體質的寒性。如果去摸這種胖人,他們的面板一般都是涼涼的。就是因為他們的身體自己知道缺少“陽氣”,本能地增多脂肪,以起到保溫的作用。
“溼”的三個因素:
1.因為吃了過多的油膩食物,消化不了,堆積成溼;
2.雖然沒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點兒就膩住了,也會成溼;
3.還有就是環境、季節因素的影響,比如四川多溼,那裡的人不吃辣椒就會不舒服。比如夏天,人吹空調,很多人體內都會有溼,身體會變得很重、很懶;到了冬天就會手腳冰涼。
如何判斷體內是否溼氣重?
被溼邪擊中的典型症狀是:身體總覺得疲勞,但這種疲勞不是因為哪裡痠痛,如果痠痛的話,可能是血虛、血不養筋的問題。
1.身體發沉、發重,頭也發矇,雖然頭不疼,但是不清爽;
2.面板上會有溼疹,胃口也不好,吃什麼都覺得沒味道,嘴裡發黏。
3.舌頭伸出來時,會發現舌質很胖,顏色偏淡。症狀嚴重的,舌頭邊上會有齒痕,甚至像孩子的小裙子似的,這叫“裙邊舌”,是比較嚴重的脾虛溼困。
平時可以怎樣祛溼?
第1招:越懶越要運動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迴圈,增加水分代謝。
第2招:飲食清淡適量
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第3招:避環境的溼氣
我們人體內產生溼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溼、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溼氣入侵體內。
日常生活中應留心下列事項:1.不要直接睡地板; 2.潮溼下雨天減少外出;3.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不要蓋潮溼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4.房間內的溼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透氣。
第4招:妙用蔥、姜、蒜逼出體內溼氣
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辣辣的薑湯,用薑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的溼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
第5招:使用中藥燻蒸
茯苓、五指毛桃、蒼朮、綿茵陳、五加皮、白朮、砂仁這些中藥均性平,具有健脾和胃、利水祛溼的功效,利用燻蒸,可以使中藥蒸汽透過面板滲透進入體內健脾祛溼,燻蒸同時人體發汗,更有助於進一步排出體內溼氣。
中國向來有“十人九溼”、“千寒易除 一溼難去”的說法,“溼氣”是中醫的說法,體內溼氣過重,會讓人覺得睏倦、身體四肢沉重、沒有食慾、手腳冰冷、面板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今天,小圈就以“中醫”方向給大家講講“溼氣”這事兒。
虛胖的原因就是“溼”
很多胖人看似壯實,實為虛寒。特別是肚子上脂肪多、游泳圈越來越大的人,更不能忽略他們體質的寒性。如果去摸這種胖人,他們的面板一般都是涼涼的。就是因為他們的身體自己知道缺少“陽氣”,本能地增多脂肪,以起到保溫的作用。
“溼”的三個因素:
1.因為吃了過多的油膩食物,消化不了,堆積成溼;
2.雖然沒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點兒就膩住了,也會成溼;
3.還有就是環境、季節因素的影響,比如四川多溼,那裡的人不吃辣椒就會不舒服。比如夏天,人吹空調,很多人體內都會有溼,身體會變得很重、很懶;到了冬天就會手腳冰涼。
如何判斷體內是否溼氣重?
被溼邪擊中的典型症狀是:身體總覺得疲勞,但這種疲勞不是因為哪裡痠痛,如果痠痛的話,可能是血虛、血不養筋的問題。
1.身體發沉、發重,頭也發矇,雖然頭不疼,但是不清爽;
2.面板上會有溼疹,胃口也不好,吃什麼都覺得沒味道,嘴裡發黏。
3.舌頭伸出來時,會發現舌質很胖,顏色偏淡。症狀嚴重的,舌頭邊上會有齒痕,甚至像孩子的小裙子似的,這叫“裙邊舌”,是比較嚴重的脾虛溼困。
平時可以怎樣祛溼?
第1招:越懶越要運動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迴圈,增加水分代謝。
第2招:飲食清淡適量
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第3招:避環境的溼氣
我們人體內產生溼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溼、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溼氣入侵體內。
日常生活中應留心下列事項:1.不要直接睡地板; 2.潮溼下雨天減少外出;3.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不要蓋潮溼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4.房間內的溼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透氣。
第4招:妙用蔥、姜、蒜逼出體內溼氣
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辣辣的薑湯,用薑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的溼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
第5招:使用中藥燻蒸
茯苓、五指毛桃、蒼朮、綿茵陳、五加皮、白朮、砂仁這些中藥均性平,具有健脾和胃、利水祛溼的功效,利用燻蒸,可以使中藥蒸汽透過面板滲透進入體內健脾祛溼,燻蒸同時人體發汗,更有助於進一步排出體內溼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