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鉛華
-
2 # 孤舟釣翁1234
主題所提的可能是古詩詞,各個朝代由於政法文化中心的轉移,文字讀音有所改變,現在語音是普通話,對古詩詞的誦讀大都用普通話,一直沒有改變,主題所說的改變,可能是一些方言區域老年人,或者一些人操著所謂的平水韻,詞林正韻誦讀古詩詞吧。
平水韻是古人的讀音,又沒有錄音流傳到現在,現在誰能正確地用平水韻誦讀古詩詞?
-
3 # 88何明遠
舉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詩中的見牛羊中,見應讀現。詩中展開一幅陣陣微風吹拂草原,若隱若現草原上覓草牛羊生動的畫面。詩情畫意展現在讀者面前。
又如: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詩中還字讀。Wan變音還字,便體現出朋友間的情深厚意,對飲當中又約定下一次的歡聚。讀來詩句更自然順暢,足見友情的海枯石爛。
,
-
4 # 開拓的世界
現在有些詩詞改變了讀音是創新,為普及普通話而創新,為了有時代的氣息而創新。
因為歷史的原因,中國各地的語言發音有很大的分岐,可以說相隔十里語音就有所區別。傳統詩詞就發現一些這樣的情況,如毛主席的《清平樂.六盤山》中的”望斷南飛雁“的雁字應讀an,不能讀yan,《七律.長征》中的”萬水千山只等閒”的閒字應讀han,不能讀xian,”三軍過後盡開顏”的顏字我們應該讀an,不能讀yan。一些人的詩詞中都有這樣的情況,象現在農村60歲以上的人所寫的詩詞就是這樣,因為他們沒學過漢語拼音,不懂普通話,所以這就是更變讀音的原因所在。
在傳統詩詞的幾千年歷史長河中,已是在不斷更新的,象盛唐以前的詩詞是不講究平仄的,稱為古體詩,從盛唐時期開始就講究平仄了,並且要求比較嚴格,稱之為今體詩詞,否則的話就只能叫做自由詩詞了。
當前,傳統詩詞正處在復甦的時期,要發展並儘快達到新的高峰,必須做到以普通話為標準,用通俗、常用的文字,要有時代的色彩和氣息。
中國古代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自小就要求誦讀,嗚哩哇啦地背誦。真有點“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意味。可是我們有時候在誦讀的時候,發現有些詩詞不押韻,讀來不順口,好像寫錯了。其實這是一些字的古今讀音變化罷了。鉛華來分析一下。
古代的讀音以什麼為標準?古時候的學生入學,是沒有拼音可學習的,也沒有類似的方法。我們可能會說,那怎麼認字?其實,古時候學生入學,先生都會先教授他們背誦“百三千”,也就是《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這是古時候的啟蒙讀物。先生還會教授一些簡單、易認、好記的字,慢慢積累。等有了積累,再教授別的字。這時候就用到了“反切法”,透過積累的兩個字,確定一個陌生字的讀法,比如“孝”,呼教切;“青”,倉經切。仔細看,其實就是用反切兩個字的第一個字的聲母,與第二字的韻母來拼讀,這樣就可以慢慢認字了。比如《康熙字典》裡邊,《說文解字》裡邊,標示一個字的讀音,就是透過各類字的讀音反切而來。
普通話讀音的來源是什麼?我們學習的普通話是以北方語音為基礎,北京地區語音為標準,以現代白話文行文語法為規範而形成的。為什麼要以北方語音為基礎?因為北方語系比較統一,北方各省之間的方言互相之間差別小。而南方則不同,一里一言,十里一語,不好統一。而為什麼要以北京地區語音為標準?因為這就涉及到了清朝的語言,因為清朝的語言有官方的“標準語言”,也就是北京語言,要不然大臣上朝,皇帝都聽不懂,不就尷尬了嗎?所以,後來就沿襲清朝的官方語言,而確定了我們現在的“普通話”標準。
古代讀音與現代讀音的區別。綜上,我們瞭解了古代讀音與普通話的來源,然後我們就可以分析它們之間的區別。古代文人作詩填詞,是需要拿著韻書、詞譜來對應著寫作的。詞有詞譜、詩有律句,且都有嚴格的格式。古古代影響比較大的韻書有《平水韻》《詞林正韻》等,詞譜有《白雲詞譜》等。
上古的讀音有四種平聲、上聲、去聲、入聲,普通話也有五種,輕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我們把普通話的輕聲去掉,和上古讀音對比,去掉了入聲,分開了平聲,這就導致許多字的音調不同了。再者,有些字的讀音不是一成不變的,慢慢地,讀音都發生了變化。現在南方一些地區的方言比較接近上古讀音,鉛華所在的省份的方言也略微接近上古音。
詩詞中讀音的變化原因。由於每一朝都有每一朝的官方語言,但是都大同小異,要選擇一個使用量最多的語言作為國家官方語言,也要利於文字記載。所以,當時不同朝代的文人作詩填詞,讀音、聲調也有一些差別。我們可以看歷史的一個支線,中國古代大一統的朝代,定都都在北方,是不是統治者擔心語言的不統一而選擇的,鉛華不敢妄自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