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包大人玩科學
-
2 # 牧馬行歌
首先,大學之前的基礎教育的知識點,就不多。我們的好只是熟練掌握程度要好。美國的基礎教育更注重興趣的培養,和動手能力。美國的差,只是熟練程度上的差。美國重點大學嚴進嚴出,大學教育側重精英教育,基礎教育側重知識普及。相反中國的基礎教育方式更是精英教育,目的是把所有學生都培養成精英。而這是不可能的。大學教育嚴進寬出,反而成了放養,散養。
-
3 # 佛門刺客
事實是,美國很多高收入的精英群體,也一樣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免費的公立學校接受教育,因為他們覺得公立學校更接地氣,更接近社會真實,從公立學校走出的孩子,更容易融入社會。
美國公立學校沒有排名壓力,老師沒有業績壓力。這不是劣勢,而是優勢。孩子只有在自由自在的環境下才能充分發揮天性,自由成長。從放任自流式的幼兒園到信馬由韁的小學、適當增加強度的中學,再到拼命學習的大學,這才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我們卻一直在揠苗助長,反其道而行之!還美名其曰什麼贏在起跑線上!贏在起跑線上以後孩子都怎麼樣了?都到大學裡享受人生去了!
美國基礎教育質量經常在世界上被公認為競爭力不強,美華人自己承認這一點。和其他國家——特別是和中國、印度——相比,美國學生在閱讀、數學和基礎科學領域的能力和水平較差,在各種測試中的成績常常低於平均值;另一方面,美國的高等教育質量獨步全球,美國科學家的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始終引領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這是什麼原因呢?美國基礎教育的真實情況如何?
美國基礎教育現狀分析
美國基礎教育的先進教育並不僅侷限於私立學校。美國公立學校排名第一第二的學校,並不比私立學校差。很多媒體批評美國公立學校,但並不表示公立學校裡面一個好學校都沒有。美國的公立學校是根據家庭住址劃分學區的,所以中產家庭住的區域,公立學校也自然會好。而且公立為了給聰明的孩子更好的教育,會開很多類似私立的學校,比如“天才學校”,“特長學校”等等,這類公立學校需要考試才能入學。 很多有錢的父母更喜歡私立學校,其中一個原因是私立學校的衣食父母就是孩子,家長會可以決定一個學校的發展方向。而公立學校很少受到孩子父母的左右。私立學校為保證生源,一般會要求入校前給孩子一個考試,學校擇優錄取。教會的學校會要求孩子的父母也是教徒等。公立學校從學前班到高中,一共13年是全免費的,如果家庭收入低,午餐也是免費的。但私立學校是要交錢的。
美國教育有強烈的階層區分。常聽到“某某地方學區房一百萬美元”。“學區房”顧名思義了,你住在這個地方,你就可以上這個學區的學校。由於學校財政很大部分來源於稅收(美國徵收房產稅),房子越貴,稅收越多,給相應的學校投入的經費越多。學校有了錢,自然可以修好的學校設施,僱傭更好的老師,前來報道的學生由於多來自重視教育的高收入家庭,自然整個學校的運作也是一個良性迴圈。相反,不好的學區由於資金,生源等各種原因,很多都只能保證學生“能有學上”,但是質量如何就難以保證了,比如大家常常聽到的美國校園drug(毒品)和sex(性生活混亂)等問題重出不窮。
美國課程設定的優勢
與其他很多國家相比,美國學校的課程往往是更為廣泛和多樣的。 只注重測試的國家往往拋棄了自然科學、藝術、文學和人文科學。 總之,大多數美國學校的課程比國際上更具包容性。 有許多學校還包括社會問題, 比如藥物濫用預防, 心理壓力的處理,身體健康專案。
另外,美國學校不根據學術能力將孩子分層。 美國不會透過中學和高中淘汰較差的學生。 大學不僅只對學業最好的人開放。 美國儘可能讓儘可能多的學生有大學教育選擇,而不管他們是否負擔得起。 在過去的70年中,有大學教育程度的美華人人數從1940年的10%猛增至今天的56%,儘管此期間人口增長了三倍,國家的人口也日益多樣化。 與此同時,畢業率達到83.2%的歷史新高,少數種族學生已經趕上白人。
專家指出, 國際標準測試的資料比較片面是由於美國真正做到普及教育, 而許多國家鄉村及貧窮地區教育普及程度遠遠不足。這就造成美國的學生總體平均分可能會低於一些教育僅限於富裕地區的國家。可以說, 美國是世界上最完全保證所有學生受教育機會的國家。
很簡單,參加測試的兒童範圍越廣,全國平均得分就越低。 換句話說,如果只有頂尖學生參加考試,國家平均分數將會非常高。 如果只有一個國家的頂級和中級學生參加考試,平均分數自然會較高。 但在美國,因為所有學生都參加了考試,導致平均分數好似低。
美國媒體為什麼對於國家教育現狀一直傾向負面報道?首先, 經濟利益起到了較大作用。許多商業性公司利用公共教育欠缺的影響從中大力銷售教育服務, 比如標準化考試的培訓, 教材, 教師的培訓與材料。 這些財團需要公共教育欠缺的輿論。其次, 學校一般限制記者進入學校課堂進行報道。這就造成了資訊來源的片面性。
總的來說,美國中小學教育不僅公平為主以人為本,基礎教育課程設定貼近生活、多樣選擇, 重要的是,課堂教學民主開放,不“求同”,而是激發學生質疑、存異, 以多種方式豐富教育形式。 雖然教學質量受到不同經濟地位的限制, 但總的來說有效保持了全民的基礎教育的獲取, 這並非一般國家所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