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劉蕡(?—838),字去華,幽州昌平(今北京昌平)人。中唐大和二年(828),舉賢良方正,劉蕡對策稱:“宮闈將變,社稷將危”,“閽寺持廢立之權”,“四凶在朝,雖強必誅”。痛論中官專權,廢立君主,危害國家,勸皇帝誅滅他們。考官讚賞劉蕡的文章,但懼怕中官的專橫,不敢錄取他。令狐楚、牛僧孺都徵召他為幕府從事,後授秘書郎。終因中官誣陷,貶為柳州司戶參軍,客死他鄉。《舊唐書》、《新唐書》有傳。 2、寇恂(?—36)字子翼,昌平人。祖上為名門望族。寇恂初為上谷郡功曹,西漢更始年間王郎舉兵,寇恂聯絡漁陽郡太守彭寵抗擊王郎,投奔劉秀,劉秀任他為河內太守,行大將軍事,建武二年(26)任穎川太守,隨後改任汝南太守。建武十年(34),光武帝劉秀派寇恂率兵平定高峻亂軍。談判中斬殺了高峻的軍師皇甫文,高峻歸降漢。《後漢書》有傳。 寇恂 3、寇洛(486—539)昌平人。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將領。自父輩徙居武川。北魏正光五年(524)率鄉親到幷州避亂。北魏建義元年(528年)七月,万俟醜奴在高平鎮自稱天子時,寇洛隨武衛將軍賀拔嶽西征,因功拜為中堅將軍、屯騎校尉、別將,後又加龍驤將軍、都督,累遷徵北將軍、衛將軍。永熙三年(534年),賀拔嶽被殺,寇洛擁奉宇文泰為主。因其有全師之功,被授武衛將軍、右大都督。西魏大統元年(535)晉爵京兆郡公。大統三年(537)出任華州刺史,加侍中銜。 4、劉濟(753—807)字濟之,昌平人。其父劉怦為唐代幽州、盧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唐貞元元年(785)劉怦病死,劉濟嗣任幽州、盧龍節度使,後加封至檢校兵部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唐貞元五年(789),烏桓、鮮卑等遊牧部落屢次侵擾,劉濟率兵追剿,俘獲甚眾,安定了東北部邊境。貞元中期藩鎮割據,劉濟率軍平定樂壽、博陸、安平等地獲勝,因功兼中書令。後被其次子劉總毒死。 5、陳浩(1694—?)字紫瀾,昌平人。清雍正二年(1724)進士,官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乾隆二年(1737)為日講起居注官,升詹事。乾隆八年(1743)提調經史館事,乾隆十五年(1750)八月補授侍讀,充武英殿Quattroporte。著有《生香書屋詩文集》、《楚帆集》,編錄刊行《明詩約存》。 6、麻兆慶(1836—1900)字餘齋,別號觀石村人,鞏華舊友,榆蔭主人,昌平人,回族,秀才。曾在直隸、山東、河南等地軍中作幕僚。清光緒五年(1879)春,昌平州續修《昌平州志》,麻兆慶參與徵集資料。次年參與審訂史料、編寫初稿。因與其他修志人員意見不同而離去,獨自撰寫昌平志書。光緒十八年(1892)正月,麻兆慶的《昌平外志》刊行,是一部較好的私修志書。
1、劉蕡(?—838),字去華,幽州昌平(今北京昌平)人。中唐大和二年(828),舉賢良方正,劉蕡對策稱:“宮闈將變,社稷將危”,“閽寺持廢立之權”,“四凶在朝,雖強必誅”。痛論中官專權,廢立君主,危害國家,勸皇帝誅滅他們。考官讚賞劉蕡的文章,但懼怕中官的專橫,不敢錄取他。令狐楚、牛僧孺都徵召他為幕府從事,後授秘書郎。終因中官誣陷,貶為柳州司戶參軍,客死他鄉。《舊唐書》、《新唐書》有傳。 2、寇恂(?—36)字子翼,昌平人。祖上為名門望族。寇恂初為上谷郡功曹,西漢更始年間王郎舉兵,寇恂聯絡漁陽郡太守彭寵抗擊王郎,投奔劉秀,劉秀任他為河內太守,行大將軍事,建武二年(26)任穎川太守,隨後改任汝南太守。建武十年(34),光武帝劉秀派寇恂率兵平定高峻亂軍。談判中斬殺了高峻的軍師皇甫文,高峻歸降漢。《後漢書》有傳。 寇恂 3、寇洛(486—539)昌平人。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將領。自父輩徙居武川。北魏正光五年(524)率鄉親到幷州避亂。北魏建義元年(528年)七月,万俟醜奴在高平鎮自稱天子時,寇洛隨武衛將軍賀拔嶽西征,因功拜為中堅將軍、屯騎校尉、別將,後又加龍驤將軍、都督,累遷徵北將軍、衛將軍。永熙三年(534年),賀拔嶽被殺,寇洛擁奉宇文泰為主。因其有全師之功,被授武衛將軍、右大都督。西魏大統元年(535)晉爵京兆郡公。大統三年(537)出任華州刺史,加侍中銜。 4、劉濟(753—807)字濟之,昌平人。其父劉怦為唐代幽州、盧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唐貞元元年(785)劉怦病死,劉濟嗣任幽州、盧龍節度使,後加封至檢校兵部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唐貞元五年(789),烏桓、鮮卑等遊牧部落屢次侵擾,劉濟率兵追剿,俘獲甚眾,安定了東北部邊境。貞元中期藩鎮割據,劉濟率軍平定樂壽、博陸、安平等地獲勝,因功兼中書令。後被其次子劉總毒死。 5、陳浩(1694—?)字紫瀾,昌平人。清雍正二年(1724)進士,官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乾隆二年(1737)為日講起居注官,升詹事。乾隆八年(1743)提調經史館事,乾隆十五年(1750)八月補授侍讀,充武英殿Quattroporte。著有《生香書屋詩文集》、《楚帆集》,編錄刊行《明詩約存》。 6、麻兆慶(1836—1900)字餘齋,別號觀石村人,鞏華舊友,榆蔭主人,昌平人,回族,秀才。曾在直隸、山東、河南等地軍中作幕僚。清光緒五年(1879)春,昌平州續修《昌平州志》,麻兆慶參與徵集資料。次年參與審訂史料、編寫初稿。因與其他修志人員意見不同而離去,獨自撰寫昌平志書。光緒十八年(1892)正月,麻兆慶的《昌平外志》刊行,是一部較好的私修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