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51740241851
-
2 # 人在鍋裡飯在被窩
其實社會用人的要求是大學教育的標尺。很多大學生出了校門其實啥也不能做,等於拿了一塊敲門磚重新投入到社會的大熔爐裡再次深造。為什麼不能按社會的要求來培養人才呢?比如學財務的要在企業和事業單位實踐,每個學年要有固定的時間來做實習,由學校老師帶領,並打分。這樣的有實際工作能力的學生會深受社會歡迎。學校在社會中的名氣會越來越好。這樣學校就有了自主招生的資本。
在自主招生時,大學可以按照本校的學習要求側重於學生的某些方面的能力,也就是高中生的某些出重的素質,這樣高中的教育就會有學校願意來做素質教育了。
以上的教育模式一直可以延伸至小學甚至是幼兒園,學生、教師、家長就不會天天為分數而團團轉了。團團轉的是校長,沒時間去應酬與教育無關的事了,他們每天要考慮學校要如何提高教師的能力,學生的素質教育要搞哪些方面,側重於什麼,什麼是學校的特色學科等等。
其實,我們的教育方向正好弄反了。從孩子出生就講究起跑線,一技之長等等,給孩子的一切都是跟風,不是從孩子的天賦入手,一直到大學畢業,都在盲目追求高分,但孩子動手能力非常差,情商也非常差。社會需要會做事的人,不需要會做題的人。
出了大學的門才發現,我最喜歡做的事是這些,我最有可能做出成績的領域並不是我大學的專業所學。這個時候不是沒有了開發自身素質的環境,就是沒有了時間,重要的是一旦過了二十歲往往學啥都不能再專心了,俗話說二十不學藝。一句話,現在的大學教出來的都是作坊做出來的產品,整齊劃一,而非大量雕刻出來的精品,各有千秋。民國後無大師就是這個原因。
-
3 # 夢中的場園
應試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素質教育是偽命題,是瞎忽悠瞎折騰。只要國家有高考,應試教育就永遠存在,始終合理。高分數就是高素質,分數和素質不是對立的,是一體的。低素質的人肯定是分數也高不了哪裡去。再說了,國家高考選拔人才,需要的是高分數的人,高分數的人,素質就高。
-
4 # 小橋流水1586
基礎教育降低難度,增加德育、體育、美術、音樂等課時,高校降低入學門檻、提高畢業難度,鼓勵職業技術學校發展,平衡大學畢業生與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的待遇。
-
5 # 小言談教育
一線教師看目前國內教育模式(小文請關注)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10874899636530840700%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
回覆列表
看看古代帝王們的培養方式,還有宋氏三姐妹的教育方式,都值得現代人借薦!而不是千篇一律出來的模樣,否則,哪有曠世的毛澤東出現!又哪有張仲景的傷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