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冰心絕戀的情

    眾所周知,按照中國曆朝歷代的規定,皇帝與皇后死後一般都是葬在一起的,很少會出現有例外的情況。在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王朝更迭過程中,清朝孝莊皇后的陵墓卻與眾不同,因為它並沒有與皇太極的陵墓在一起。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其中又隱藏著怎樣的政治玄機呢?孝莊太后名為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又名大玉兒,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次女,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妃子,史稱孝莊太后。與蕭太后一樣,孝莊太后也是中國少數民族政權中少數幾個最為精明能幹的皇太后之一。她歷經了清朝初年的皇太極、順治以及康熙統治下的三個朝代,見證了大清王朝逐漸由弱到強的整個過程,更為大清王朝的穩固和發展嘔心瀝血,奉獻了畢生的心血和精力。按理說,一個為大清王朝的繁榮昌盛建立了不世之功的皇后,理應受到上至王公貴族下至普通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在她死後理應享受除皇帝外最高級別的葬禮。但令人驚奇的是,孝莊死後並沒有得到她應得的禮遇,甚至連最基本的與皇帝葬在一起的禮遇都不享有,因為孝莊太后並沒有像其他葬於清東陵的皇帝、后妃們一樣葬在風水牆的內側,而是被葬在了風水牆的外邊。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孝莊皇太后為什麼不肯葬在皇太極的身邊,而心甘情願葬在風水牆的外邊呢?這裡面究竟含有怎樣的政治玄機呢?孝莊皇后陵墓這種奇怪的佈局引起了後世的廣泛爭論,歷史學家們為了弄清孝莊反常的陵墓佈局背後的真實原因,可謂費盡了心思。最終,在史學界形成了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孝莊太后之所以不願意回關外與皇太極合葬就是因為曾經下嫁多爾袞,無顏相見於地下。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主要有以下幾點理由:其一,根據當時滿族的風俗來看,兄終弟娶其妻也並不違反祖制,這為孝莊下嫁多爾袞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其二,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孝莊皇太后下嫁多爾袞,從而利用多爾袞的勢力來穩固其兒子(也就是順治帝)的政權也是合情合理的。因為當時多爾袞在入關之後權勢極大,擊敗大順,攻下南明,總攬朝綱,控制軍隊,可以說,當時多爾袞的勢力遠大於皇帝,是朝廷實際的控制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孝莊能夠下嫁於多爾袞,一來可以防止多爾袞篡位自立,二來可以藉助多爾袞的勢力排除異己。聰明的孝莊皇太后不可能想不到這一點。其三,後來順治皇帝之所以加封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就是因為有了其母親下嫁於他的事實,不得已而為之。其四,考古學家們從南明遺民張煌言的一首叫《建夷宮詞》的詩歌中找到了孝莊皇太后曾經下嫁於多爾袞的蛛絲馬跡。張煌言在他的詩中寫道:“上壽殤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張煌言是與多爾袞同一時代的人,他所寫的詩歌的可信度是很高的。但是,贊成孝莊皇太后曾經下嫁於多爾袞的學者並不能完全說服反對者,反對者根據贊同者所提供的證據來進行反駁。他們認為,滿族有“兄終弟可以納其妻”的風俗,並不一定代表孝莊就會按照這一風俗來行事;張煌言當時的身份是反清人士,完全有可能透過寫詩來刻意醜化孝莊皇太后,加之他本人又居住在江南,根本不可能知道清宮裡究竟發生了何事,更何況詩歌本身只是一種文學體裁,本身含有很大的誇張成分,不可以直接用來做歷史證據;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稱大臣為“父”的先例早已有之,比如秦始皇年幼時稱呂不韋為“仲父”,由此可見,順治帝封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頂多只是對他豐功偉績的一種肯定,並不能證明任何事情;如果孝莊皇太后真下嫁於多爾袞的話,那麼順治皇帝在多爾袞死後便不會以多爾袞生前曾經意圖謀反為名下令削去多爾袞的爵位,並撤出其宗廟,開出其宗室名分,籍沒家產人口入官,平毀陵墓。因此,這些學者認為,孝莊皇太后曾下嫁於多爾袞是不可信的,純屬野史的虛構。孝莊皇太后陵墓反常背後所引發的直接政治玄機,便是其是否曾經以太后身份下嫁於多爾袞。關於這一點,史學界一直存有不同的觀點,肯定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兩種觀點針鋒相對,誰也無法說服對方。至於各種影視文學作品中的歷史情節,很多都是根據野史編造出來的戲說之詞,不能當成正宗的歷史事實來看待。看來,要解開孝莊太后留給後世的這個謎團,還有待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們進一步地研究和探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富在深山有人知,窮在街邊無人問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