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暖花開燕飛舞

    我們這兒就是這樣,出嫁的女兒不能在孃家過年,不管你平時如何在孃家,在除夕和初一這兩天必須呆在婆家。有哥,兄弟的才特別在乎的。在孃家過年,說是對孃家不好,把孃家吃窮了。

    到了年初二,閨女回孃家日,帶上大包小包的禮物,孃家大桌子擺席招待。新婚的女婚,岳父母還得包紅包,帶來的禮物回去一半,叫哥,叔至親來陪新女婿喝酒。若是有小侄,小侄女,當姑娘的可就破費了,要給他們髮帶歲錢。酒足飯飽後,帶著回禮,不要不行,由哥送回婆家。

    第二年就沒這麼多事了,也不回禮了,吃喝還是有的,大家在一起娛樂,玩耍,也可住下不走,再玩一兩天。

    到了初五,小年,在婆家過。下午可去孃家玩。

    聽說也有初三回孃家的風俗。

    不過,現在獨生子女多了,離的不遠的話,兩家在一起吃個年夜飯,一起過春節的也有。

    不知你們那裡還有這樣的風俗嗎?

  • 2 # 原諒你才鬼了

    有,我和父母都在本地,今年新搬了家,我說年三十回去住,順帶看春晚,感受一下新房子,我媽直接就拒絕了……拒絕了……拒絕了……心寒~

  • 3 # Joy0822

    本人湖北的 沒有這一說法 老媽每年都盼望著我能回孃家過年 我們基本上是兩年回孃家過一次年 可能是各地風俗不同

  • 4 # 憶往昔嘆今朝

    有的,我們老家以前有很多這樣的風俗。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在孃家過年。只能回來拜年。不能在孃家坐月子,女兒與女婿一起回孃家不能睡一個房間。記得以前,有個堂姐由於計劃外生育,不敢回婆家生,只好在孃家坐月子,她媽媽並沒有讓她住在家裡,而是另外給她搞了個屋子住。即使沒住在家裡,孩子滿月後還請了道師做了法師。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風俗也慢慢的改變了。

    現在,遠嫁的女兒有些也會在孃家過年了。只要兄弟沒意見,有些也會在孃家坐月子了。我婆家這邊就沒有這些風俗,因為隔的近,我姑姐每年都是在孃家過年的。周圍出嫁的很多也是在孃家過年。看來真的是一鄉一俗啊!

  • 5 # 紅土地上說三農

    在我的老家,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習俗是"潑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女兒嫁出去了,過年是不能在孃家過的,只有大年初二以後,才能帶著姑爺或子女回孃家拜年的。

    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回孃家過年的習俗,如今不但傳承下來,還增加了不少內容。如女兒嫁出去了,回到孃家不能哭不能流眼淚;女兒與姑爺回孃家不得同床睡覺等等,意思是如果這樣做了,不吉利,會給孃家帶來嚴重的後果。

    無論這種說法是真是假,既然是一輩輩傳承下來的習俗,人們是會嚴格謹慎的尊重的,尤其是嫁出去的女兒,誰不願意孃家人生活過得幸福美滿,即使再怎麼想回孃家與父母等家人團聚,也得另找時間,決不會越雷池半步的,這是人性的善良所在!

    如今,有知識思想開放的一代年輕人,對這一習俗似乎是不以為然,在城市裡生活沒那麼多顧忌,孃家照回年照過。再說了,獨生子女的一代人,作為父母的我們,誰不希望女兒女婿一家人回家過年團聚,這是社會的進步!當然了,如果是回老家,有村鄉鄰居,有高齡老人親戚,入鄉隨俗,該遵守的習俗還得遵守!

  • 6 # 山裡人光津墨趣

    在農村有這樣的風俗,嫁出去女兒一般不回家過年(死了丈夫除外)。不是那種“潑出門的水,嫁了人的女”,主要是孃家尊重婆家,讓女兒在婆家作一個好媳婦。若女兒經常回孃家或在孃家過年,就有閒言爛語說女兒處不好婆媳關係、自私顧孃家,尤其是小夫妻生活中一點小事就往孃家跑惹得雙方父母擔心,久而久之就難相處了。

    但到初二,婆家就準備好兒子兒媳回孃家的禮物,上好的臘肉二塊、紅糖二斤、大豆五斤、好酒兩瓶、布料二塊。催促小倆趕車(現在普遍有車或摩托車了)回孃家拜年請安,四川重慶有川劇“駝子回門”為證。

    現在城市不講究了,獨生子女多,過年時把雙方父母請到一起過個團圓喜慶的年。孝敬父母發紅包,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給小孫孫(小外孫)發壓歲錢。一家人歡歡喜喜過個年!其樂無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子商務和計算機應用專業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