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語竹音

    自古以來華人對“名字”一事就尤為重視,而既取名又要取字,可以追溯到西周前後。《禮記·檀弓》記:“幼名,冠字”。根據周代禮制,孩子生下來三個月時要由父親給他取名,然後待男性20歲舉行冠禮時再為他取字,女性則在15歲舉行笄禮時再為她取字。

    “名”和“字”雖是同一人的代號,但在使用上卻有嚴格區別。“名”一般只用作自稱和用在正式的文書上,而“字”則是同輩兄弟、同窗契友、上級對下級稱謂時使用,以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和親切。用“字”的大多都是有身份有地位之人。

    古人取字方法,主要依據以下幾種:

    1.同義反復。如屈原名平,字原,廣平為原。孔子學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顏回字子淵、諸葛亮字孔明、陶淵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等,皆屬此類。

    2.反義相對。晉大夫趙衰(減少意)字子餘(增多)、曾點(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績字無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趙孟頫(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等,皆屬此類。

    3.連義推想。趙雲字子龍(雲從龍)、晁補之字無咎、蘇軾字子瞻、岳飛字鵬舉等,皆屬此類。

    “字”是“名”的補充或解釋,互為表裡,故字又叫作“表字”。

    取字傳統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還有,但後來封建帝制被推翻,五·四新文化運動又帶來了新的觀念,漸漸地到20歲取字習慣就破除了。1949年建國後,改用新的戶籍登記制度,“字”已無甚用處,而破四舊、文革運動更加棄舊圖新,慢慢地華人就只有“名”而無“字”了,現在早已沒有了取“字”一說。

  • 2 # 輕舟疾發

    我們中華民族是禮儀之幫,又是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取個名,都表個字,甚至有的號。象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字樂天。

    不過人名並不象現代人無論尊長,免輩都能直呼其名,名只有長輩可以直呼,其他都說字。《三國演義》中馬超罵曹操:孟德欺我太甚。可略見一斑。免輩尊長者名諱。

    一般情況,弱冠者才有字。而直呼其名好象在1928年左右,具體我也記不清了。好象是選舉,為示革命志同道合,直呼其名加以同志,一直沿續至今。

  • 3 # 六朝私計

    現在都是直呼其名了,或者名字後面加個同志……還要表字幹嘛……古代的話,就像曹操,你要是叫他阿操,阿操非宰了你不可……

  • 4 # 家福17140145

    民國的時候應該還有。

    不過感覺有個表字也好。現在人這麼多,重名的也多。如果能加個表字,應該可以大大減少重名率。等於電話號碼升兩位。

  • 5 # 天門觀雪

    字是貴族與士人所用的,又不是窮人們玩的。民國時期大家還這樣玩,建國後我黨幹部領袖們多數出生於社會底層,加上我黨一向是搞群眾運動與廣大人民群眾打成一片,群眾都沒有字而幹部們就不能脫離大眾,於是就沒有人玩這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過年必須給晚輩紅包,讓過年成了壓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