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子”也是區別清朝官員品級的重要標識。“頂戴”分朝冠用及吉服冠用兩種。朝冠頂子共有三層:上為尖形寶石,中為球形寶珠,下為金屬底座。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只有球形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頂珠的顏色及材料有多種,反映不同官員的品級,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如果清朝官員犯法,就要把頂戴花翎拿下,表示解除他的一切職務。“在現在的許多電視劇裡,看著扮演清朝官員們戴的‘頂戴’,其實有許多錯誤的地方。”何志華說,“他們戴的頂戴上面的翎子只有一根孔雀毛,這樣的翎子在清朝是不會出現的。當時的翎子是藍翎裡面加上孔雀毛,分出單眼花翎、雙眼花翎、三眼花翎幾個檔次,按照立功的大小來賞賜幾眼翎子,所謂眼就是孔雀毛上的彩暈,而且孔雀毛也不是一根,是厚厚的一把。
清代補服、補子 清朝補服,也叫“補褂”,為無領、對襟,其長度比袍短、比褂長,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清朝補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種官服,穿著的場所和時間也較多。凡補服都為石青色。補子是區分官職品級的主要標誌。圓形補子有以下幾種:皇子,龍褂為石青色,繡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團,間以五彩雲紋。親王,繡五爪龍四團,前後為正龍,兩肩為行龍。郡王,繡有行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貝勒,繡四爪正蟒二團(前後各一)。貝子,繡五爪行蟒二團,(前後各一)。
朝珠似是有清一代帝后、官員、命婦正式朝服中特有的飾物。《大清會典》便有,“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職五品、武職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衛、公主、福晉以下,五品官命婦以上均得用。”但禮儀完畢即不準佩戴,庶民百姓則是完全不能掛朝珠。滿清諸帝篤信佛教,這朝珠許是從佛教的“念珠”衍化而來的,108珠與佛門敲響108下佛鐘,象徵佛家“醒百八煩惱”蓋有相同的意義
“頂子”也是區別清朝官員品級的重要標識。“頂戴”分朝冠用及吉服冠用兩種。朝冠頂子共有三層:上為尖形寶石,中為球形寶珠,下為金屬底座。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只有球形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頂珠的顏色及材料有多種,反映不同官員的品級,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如果清朝官員犯法,就要把頂戴花翎拿下,表示解除他的一切職務。“在現在的許多電視劇裡,看著扮演清朝官員們戴的‘頂戴’,其實有許多錯誤的地方。”何志華說,“他們戴的頂戴上面的翎子只有一根孔雀毛,這樣的翎子在清朝是不會出現的。當時的翎子是藍翎裡面加上孔雀毛,分出單眼花翎、雙眼花翎、三眼花翎幾個檔次,按照立功的大小來賞賜幾眼翎子,所謂眼就是孔雀毛上的彩暈,而且孔雀毛也不是一根,是厚厚的一把。
清代補服、補子 清朝補服,也叫“補褂”,為無領、對襟,其長度比袍短、比褂長,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清朝補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種官服,穿著的場所和時間也較多。凡補服都為石青色。補子是區分官職品級的主要標誌。圓形補子有以下幾種:皇子,龍褂為石青色,繡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團,間以五彩雲紋。親王,繡五爪龍四團,前後為正龍,兩肩為行龍。郡王,繡有行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貝勒,繡四爪正蟒二團(前後各一)。貝子,繡五爪行蟒二團,(前後各一)。
朝珠似是有清一代帝后、官員、命婦正式朝服中特有的飾物。《大清會典》便有,“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職五品、武職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衛、公主、福晉以下,五品官命婦以上均得用。”但禮儀完畢即不準佩戴,庶民百姓則是完全不能掛朝珠。滿清諸帝篤信佛教,這朝珠許是從佛教的“念珠”衍化而來的,108珠與佛門敲響108下佛鐘,象徵佛家“醒百八煩惱”蓋有相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