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亦飄

    很遺憾,《肖申克的救贖》並不是影史第一的電影,並且,在權威的電影排行榜裡,《肖申克的救贖》不但不是第一,連前10都不一定能排的上。

    會誤以為《肖申克的救贖》是影史第一,實際上是一種說法上的錯誤。

    《肖申克的救贖》的第一,是在美國的電影網站IMDB上評分第一,在咱們中國的豆瓣上綜合評價也排第一,儘管如此,和影史第一還是不一樣的。

    《肖申克的救贖》成為IMDB的第一也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當初《肖申克的救贖》只是IMDB的前三,還不是第一,當時第一的是《教父》。2008年諾蘭導演的《黑暗騎士》上映,許多影迷瘋狂地給它刷分,把《黑暗騎士》送上了第一的位置。

    這引起了《教父》影迷的不滿,於是他們一邊給《黑暗騎士》刷差評、一邊給排在後面的電影刷好評,結果《教父》沒能重回第一,反倒是排在後面的《肖申克的救贖》成為了第一,這一當上第一,就一直當了下去。

    事實上,會覺得《肖申克的救贖》是心中第一電影的一般是普通的觀眾,因為《肖申克的救贖》比較偏主流,看的人多。

    但是如果去翻看各大權威的電影雜誌評選出來的影史第一,無論是影評人、導演還是演員,你會發現他們選出來的基本上也就是《公民凱恩》、《教父》、《迷魂記》、《八部半》、《東京物語》、《遊戲的規則》、《日出》 、《2001太空漫遊》《日落狂沙》、《持攝影機的人》這些,其中除了《教父》看的人多,其他的作品又有多少人看過呢,也許有,但是肯定不能和當年在奧斯卡上和天之驕子《阿甘正傳》競爭的《肖申克的救贖》多,因此《肖申克的救贖》才會成為很多人心中的影史第一。

    當然,雖然《肖申克的救贖》並非影史第一,但是不能否認的是,《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絕對的佳作,這部電影由著名作家斯蒂芬·金的作品,在《四季奇譚》中收錄的小說改編而成。

    片中展示了剝奪人自由、使人變成其中的麻木一員的監獄作為電影的場所,以主角安迪的經歷宣揚了“自由”和“希望”兩大主題,受到了觀眾們的瘋狂喜愛,在IMDB上,有超過160萬人為它投票,將它選為第一名。

    所以,就算《肖申克的救贖》不是影史第一,也阻止不了它成為大量觀眾心中的第一呀。

  • 2 # 迷影生活

    《肖申克的救贖》最多隻是IMDB和豆瓣評分第一,翻遍各類電影榜單,從沒見過將《肖申克的救贖》排在影史第一的,所以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

    認為《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這些電影可以排進前十的,大多是入門級別的影迷,如果你看過1000部電影了再回頭想想,一定會覺得自己很可笑。

    在這裡無意引發戰爭,但在各大權威排行榜上,《肖申克的救贖》甚至進入不了前100,這不是因為《肖申克的救贖》不夠優秀,而是因為偉大的電影實在太多了。

    經常進入各類影史榜單的導演是斯坦利·庫布裡克、奧遜·威爾斯、費德里科·費里尼、馬丁·斯科塞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維托裡奧·德·西卡、安東尼奧尼、楊德昌等等偉大導演。

    經常進入影史榜單前列的是《公民凱恩》《迷魂記》《日出》《東京物語》《八部半》《偷單車的人》《教父》《2001太空漫遊》《教父》《晚春》《精疲力盡》等等偉大的電影。

    可能會有人反駁我了,說我裝,但你反駁之前想想,電影自發明以來已經有100多年,這期間有過多少次電影運動,產生過多少偉大的導演和作品,而自己又知道多少。

    知乎上前段時間有個收費很高的live,主講人是一個我很尊敬的影評人,講的標題赫然寫著《肖申克的救贖》為什麼是影史第一,我是非常失望。

    他這是明擺著迎合觀眾,推銷自己的課程,《肖申克的救贖》影史地位難道他不知道?說白了是在利用大家的情緒做營銷。

    我承認《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辛德勒的名單》都是好電影,我自己也喜歡看,但這些電影並不能排在影史前列。

    同樣的,我也認為《活著》《鬼子來了》這些電影是華語電影中的經典,但華語電影的前幾名,永遠是《神女》《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和《一一》。

    小編不是為了吸引眼球才特立獨行,只是看不慣網際網路上的無腦吹和無腦黑。

    記得一位前輩說過,作為影迷,千萬不可驕傲,不能裝,因為分分鐘可能被別人打臉,這個世界好電影太多了,在沒達到一定閱片量之前一定得謹慎。

  • 3 # 第一墓

    說到電影。我只服教父。下面比較三部基本上都在說男人的電影。

    肖申克的救贖我看了五遍上下,毫無疑問,很經典,黑暗騎士看了八遍上下,毫無疑問,也很經典,直到後來教父看了十來遍,我才發現,排名第一的,只能是教父。

    肖申克的救贖講的是希望,信念,二者讓人在絕望中生存,在絕望中反擊,並在絕望中勝利。此片勝在主題。表達了一種在絕望的環境中不放棄希望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並奮起鬥爭最終戰勝絕望取得勝利的中心思想,對觀看者影響不可謂不大,此片能夠引起大多數人的共鳴,經歷的風浪越多,看後越能夠感同身受,越能夠發人深省。很多初出茅廬的小牛犢在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難之後看到此片往往能夠熱淚盈眶。作為電影,它很成功。

    黑暗騎士講的是正義與邪惡的相對性,完美的將超級英雄電影的主題上升到哲學思考的高度,不得不佩服諾蘭,說一句題外話,諾蘭是我最喜歡的導演,諾蘭出場,必有佳作,而其風格必獨樹一幟。黑暗騎士中的小丑,成為了史上最有魅力的反派,這種魅力,不在於手段,不在於智商,不在於情感,而在於信仰。這是一個毫無人性的殺手,做任何事情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終其所有,只為一件事,打倒正義,打倒蝙蝠俠,有些人殺人放火不是為了錢,不是為了名利,不是為了報仇,只是為了看人間變成地獄。小丑是有信仰的,他相信人類如果沒有政府,沒有制度,只有回到原始社會,才能真正的人人平等。這難道不是很多大思想家,哲學家一致認同的麼?事實上,與其說蝙蝠俠是主演,不如說小丑才是最大的亮點。真正的悲劇,其實是蝙蝠俠。不顧自我安危,除暴安良,為懲惡揚善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布魯斯,卻被視為高譚市第一大罪犯,這本身就是一種人性的扭曲,當所有人站在法律的一邊,法律卻只能靠蝙蝠俠,這是政府的悲劇。小丑和蝙蝠俠本惺惺相惜,沒有蝙蝠俠,小丑的存在沒有任何意義,小丑終其一生就是要證明蝙蝠俠捨命維護的正義,其實就是一個笑柄。很明顯,小丑最後成功了,邪惡戰勝了正義。蝙蝠俠一敗塗地,為了所謂的正義,又背了最大的鍋,成為眾矢之的,成為了所謂黑暗中正義的騎士。同樣,作為電影,黑暗騎士也很成功,而遺憾的是,大多數影迷們給這部電影打高分只是因為他們喜歡小丑,喜歡這樣一個唯恐天下不亂的人,或是喜歡蝙蝠俠,無外乎心中都住著一個他,並沒有體會此片所蘊含的深意。用一句話講,蝙蝠騎士最大的成功在於意外。當然,再說一遍,作為電影,它很成功。

    但我覺得,跟教父比,以上兩部還是略遜。教父被很多人說成是男人的聖經,事實上,深思熟慮之後會發現,何嘗不是女人的聖經?不同於以上兩部,這部電影表面上就是男人間的打打殺殺,為了利益不擇手段,為了權利爾虞我詐。但這部電影深刻的透析了責任二字的具體含義,同時圍繞責任這一思想主線展開了人生百態,是可謂眾生相。你會發現,電影中每個人的表情,都可謂經典,尤其教父本人,每一個神態,舉止,都蘊含了無數話語,看似平淡,卻是飽經風霜閱人無數吃盡苦頭後的為人處世的老套,霸氣側漏又魅力無比。電影中每一個人都可以拿出來做一個具體的分析,因為眾生相里,人人都是教材,深刻剖析之後總會在現實中找到原型,這是本片在塑造人物上的成功。而本片最大的成功在於主題,責任。這也是眾多男人為之傾倒不能自拔的緣由,在教父眼中,對家庭的責任永遠放在所有事情的第一位,也正是這種責任,讓兩代教父均為之耗盡畢生心血,一代教父終其一生建立了家族勢力,二代教父終其一生只為讓家族事業合法化。為此,不惜一切代價。此片可講之處太多太多,人世間忠、孝、情、仁、義、奸、詐、利等等皆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在此不一一贅述,此片如此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包羅永珍而又有血有肉的主題,二是兩位奧斯卡影帝無與倫比的演技,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部電影具有非凡的教育意義。

    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贅述。總之,論第一,教父當之無愧。

  • 4 # 看電影週刊

    首先要問,有真正的影史第一嗎?

    AFI美國電影學會2007年評定的百年影史百佳里,第一是[公民凱恩];

    《帝國》雜誌2018年評定的百部最偉大的電影裡,第一是[教父];

    BFI英國電影學會2012年評選的50部影史佳片,第一是希區柯克的[迷魂記]……

    各執一詞。“影史第一”,誰都沒有資格評選,但誰又都有資格去評選,原因是同一個——看電影是一件太私人的事情。

    至於[肖申克的救贖],很難看到它在任何一個傳統媒體的榜單上,被評選為影史第一。它常年佔據的,是各大評分網站的第一。

    它在IMDB如何登頂的故事,廣為流傳。

    IMDB原本的頭名,是[教父]。[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前夕,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的影迷,開始為這部電影打高分,同時將[教父]的評分拉低。

    [教父]的影迷奮起反擊,以同樣的操作對待[黑暗騎士]。你來我往之後,原本的第三名,[肖申克的救贖]登頂。

    雖然有這麼個插曲,[肖申克的救贖]成為網際網路上最受人喜愛的電影,也不能完全歸咎於偶然,畢竟此後多年,它仍然穩居第一。

    而且,不止是IMDB或豆瓣,英國一家民意調查網站,也在2015年做了問卷調查,發現英國網民最愛的電影,也是[肖申克的救贖]。

    它的票房也不好,花了2500萬美元的製作費,僅收2834萬美元的票房。

    還有[肖申克的救贖]後來的“宿敵”,[阿甘正傳],同年7月6日上映,聽起來有些日子了,但[阿甘正傳]受歡迎到,熱映了42周才下映。此時是它上映的第14周,這才哪到哪呢,且熱乎著呢。

    直到得到奧斯卡提名,[肖申克的救贖]才稍稍緩過勁來。但它真正的反殺,要從三年後,1997年開始。

    1997年,華納下屬的特納電視網,開始在電視上播放它,鋪天蓋地播放它。主角之一摩根·弗里曼說,“有人形容,任何一天,只要你開啟電視,就能看到[肖申克的救贖]。”

    美國國會圖書館稱,它和[綠野仙蹤]、[生活多美好]一樣,都是史上被觀看次數最多的電影,雖票房慘淡,但電視放映,都助了它們一臂之力。

    與這兩部電影不同的是,[肖申克的救贖]在電視上播放的1997年,也是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起點。這讓它在評分網站上,有了更廣泛的影迷基礎。

    以上都是外因。

    那麼從[肖申克的救贖]本身看,它為什麼能在網際網路上收穫如此多的好評?

    說回之前英國民意調查網站的問卷。

    那次調查相比豆瓣、IMDB的資料,更為系統。它顯示了,在不同年齡段、性別等統計學分組中,[肖申克的救贖]都不是第一。

    比如[星球大戰]和[低俗小說],在18-39歲年齡組裡排名相當高;[亂世佳人]則是高齡組的最愛。

    但只有[肖申克的救贖],在幾乎每個年齡段裡,都在前15中,佔據一席之地。

    [肖申克的救贖],做到的是一種平衡。

    很多電影,都在某些趣味點上做到極致,因此受到一部分人的狂熱追捧,在另一些人處,可取之處卻不多。

    而[肖申克的救贖]所宣揚的希望、友誼、自由、夢想,是任何年齡、任何性別、任何文化背景的人,都難以拒絕的。

    “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人間最美好的,而美好的東西永不消逝。”這幾乎就是[肖申克的救贖]成功的原因:它所歌頌的東西,永遠也不會消逝,在任何時代任何人群中,都有迴響。

    更重要的是它的表達方式。

    不妨將之與[綠野仙蹤]、[生活多美好]比較。它們同樣,都有一個光明的結尾,歌頌善良,歌頌希望,歌頌愛。但影片裡,又若有似無地有一種情緒:苦悶。

    [肖申克的救贖]裡,人們被監獄的鐵門困住,自由顯得遙不可及。安迪(蒂姆·羅賓斯飾)說,“要麼忙著去活,要麼忙著去死。”

    [綠野仙蹤]中,桃樂絲(朱迪·加蘭飾)被龍捲風吹走,找不到回家的路,到哪裡都只是過客。她說,“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和家相提並論。”

    [生活多美好]中,喬治(詹姆斯·斯圖爾特飾)總是無私助人,自己卻走投無路,決定自殺。

    他絕望地向上帝祈禱:“親愛的天父啊,我不是個總祈禱的人,但如果你真有靈,聽見我的希望……為我指明方向吧,為我指明方向吧……”

    每個人都會有苦悶的時刻,正是這種情緒,讓人心有慼慼焉。而在這種情形下,不放棄希望的結尾,也更令人暖意融融,靈魂共振。

    這就是為什麼[肖申克的救贖],能在網際網路上,成為“影史第一”。

  • 5 # 獨行者電影

    “第一條規矩:不準瀆神,不準濫呼上帝之名!”

    “把信仰寄託神,把賤命交給我。”

    這是電影《肖生克救贖》中典獄長的兩句話,而當Andy走進監獄,聽到典獄長的訓言後,就像Red所說:“當你進籠,門閘鎖上,你才明白這是玩真的,眨眼間,一生就毀了,只留下無窮的悔恨。”

    自從1994年弗蘭克-德拉特將它搬上熒幕之後,這部電影就和《教父》一直爭奪IMDB第一的位置,而近些年來,這部電影更是蟬聯影史第一。有時候,很多人都會問,為什麼本片能夠被這麼多人認可?它究竟向我們傳達了什麼?而在我看來,傳達的是人類生存最重要的一個要素:自由。

    當然這樣一個主題並不是生拉硬拽的放進觀眾的意識裡,而是像電影中的那句臺詞:“肖申克監獄中的犯人人人無罪”一般,諷刺性地讓我們記住了自由。

    Andy的自由

    由蒂姆-羅賓斯飾演的Andy作為本片的主角,是自由的化身,在Red對於Andy的一次描述中,這樣說道:“他的步伐和談吐簡直是異類,他像是在公園散步,無憂無慮,彷彿身披隱形衣。”

    確然,在電影中,羅賓斯像是一個隱忍的紳士,或是自有小天地的上層精英,和Red相比,和老布相比,和三姐妹相比,和他的那幫朋友相比,他總是用諱莫如深的眼睛打量著肖申克的一切,他貌似不屬於那裡,儘管事實如此,不過由於他自身的魅力,讓他很快有著肖申克監獄所有犯人都沒有的能力和才華。

    Andy的第一次好運來自於一次修繕屋頂,當他聽到監獄長抱怨交稅的事情,便知道這是個轉變在監獄中地位的關鍵點。自然,憑藉他大銀行家的學識,這點稅收上的事情難不倒他,而他的要求也僅僅是給他的朋友們每人三瓶啤酒。

    “修繕屋頂之後,Sunny灑在肩頭,彷彿是自由人,像在修繕自家屋頂,我們像是造物之主般自在。你可以說,他想拍獄方馬屁,或想博取獄友的友誼,但我呢?認為他只是想重溫自由,即使只有一剎那。”Red如是說道。

    可能是因為Andy的確沒有犯罪的緣故,也可能是由於他自身對於自由從不放棄。他憑藉學識為監獄每個獄警報稅,甚至到後來成為了典獄長的御用“洗錢手”;憑藉每週一封信,後來每週兩封信的頻率,終於在肖申克辦起了更大的圖書館;而他本人也幫助眾多獄友考取證書。這些貌似與他毫不相干的事情,為什麼他如此堅持去做,我想那是一直隱藏在他內心不放棄的人的生存,他覺得人就該是懷有希望的,就該是存有自由之心的。

    “所以你們要驚醒,因為不知道家主何時來。”——《馬可福音-13章55節》

    “我是世界之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時得跟著生命之光”——《約翰福音-8章12節》

    第一句是Andy所說,象徵著Andy的隱忍和警覺,他之所以能夠潛伏二十多年,最終越獄成功,不只是在於他的聰明絕頂,更在於他能察覺周圍發生的一切。而典獄長最後想不懂為什麼會被一個犯人搞垮,也在於他喜歡的第二句聖經名言,因為他自高自大,把自己當做肖申克的主宰。

    Andy雖然早就在準備越獄,但是由於湯米的出現,讓他延遲了計劃,一是為了教授湯米,讓他可以拿到證書;更重要的是湯米告訴了Andy真正的殺妻凶手,這讓本來打算用越獄完成的自由旅途,改成了公正的法律重啟。不過之後典獄長為了自己的私利,不僅沒有為Andy找尋真正的殺人凶手,還狠心地將湯米槍殺,這樣的一個結局徹底終結了Andy的自由希望,自然,他最終選擇了越獄並將典獄長的罪行大告天下。

    Red的自由

    和Andy相比,Red的自由顯得蒼白無望,他雖然是本片的第一敘述者,但是在他經過兩次假釋申請失敗後,他踏上了和之前老布一樣的路途,患上了“體制化的病”。

    記得老布害怕出獄,拿刀威脅赫伍之後,Red曾經這樣說過:“老布沒有瘋,他只是體制化了,他坐了五十年牢,成了井底之蛙,他念過書,在獄中有地位,出獄就成了廢人,雙手犯關節炎的囚徒,想向圖書館借書都會被拒絕。”

    自由對於Red來說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彼岸,他渴望過,但是他也快被“體制化”了。因為自由不是天生的,“自由”這個詞的含義和實際狀態是人賦予的。就像一個奴隸,如果他一出生即被人奴役,沒有過自由,那麼他就不曾知道“自由”的感覺,同樣,一個雖然享受過自由,但是卻跌入失去自由深淵近30年的人來說,他也漸漸地忘卻自由為何物了。

    不僅如此,甚至可以說Red是恐懼“自由”世界的一份子,就像他說老布在監獄中有地位一樣,他在監獄中也擁有同樣的地位,他有自己的“銷售渠道”,他可以讓獄中的犯人“有求必應”,但是一旦出了肖申克堅固的鐵門,他成為了什麼都不是的犯人,這種狀態竟有點像中國的一句古話:“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雖然含義不同,但狀態卻一致。

    換句話說,Red是個命運論者,他的三十多年都淪陷在失去自由的環境中,連上個廁所都得打報告,以至於出獄後,不打報告,上廁所都擠不出一滴尿,自然不能做到和Andy一般的自由追求者。畢竟,對於大部分人來說,Andy就是那種“有些鳥兒是無法被困住的,因為他們的羽毛太耀眼。”

    肖申克的自由

    肖申克沒有自由,就像電影中出現的第一次升降鏡頭。

    肖申克存在過自由,就像電影中出現的第二次升降鏡頭。

    當第一次俯視視角出現的時候,Andy走入肖申克,開始了他近二十年失去自由的荊棘之途,大廣角鳥瞰視野的畫面象徵著自由的淪陷,而配樂的低沉傷感更代表著此處是自由的絕緣體。

    當第二次俯視視角出現時,那是Andy播放唱片的時候,此時自由對於肖申克的犯人來說,就像Red的那一段話:“我未搞懂她們唱什麼,其實我也不想弄懂,此時無言勝有言,她們唱出了難以言傳的美,美的令你心碎,歌聲直竄雲端,超越失意囚徒的夢想,宛如小鳥飛入牢房,使巖牆消失無蹤,就在這一瞬間,肖申克眾囚徒彷彿重獲自由。”

    可是陰暗始終屬於肖申克的本色,這一點未曾改變過,典獄長槍殺湯米的那一段尤其經典。當湯米被槍殺後,鏡頭切換到了俯視視角,像是上帝檢視人間的罪惡一般,審視著典獄長陰冷地走過湯米的屍體旁,但是上帝並沒有做什麼,而是任由這一事情在肖申克肆無忌憚地發生,其諷刺性如同典獄長辦公室的那一幅字:“主的審判迅速降臨”,上帝視角是在諷刺正義,而那句話則是在諷刺罪惡。

    當我們回頭看這部電影中有關自由的闡述時,我開始覺得,所謂的自由即是希望的土地,而一個沒有自由的土壤,就不會有希望的種子,Andy也在片尾給Red的信中說到:“希望是好事,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而這一段話正好適用於本片為何被眾人認可為“影史第一”。

  • 6 # 漂泊在外堅果牆之曾經是土豆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我格調低,很多美國大片別人都說好好看好有內涵好有高度什麼的,但我都看一會就覺得沒有興趣,索然無味,犯困瞌睡,但這部電影我還覺得挺好看的,看了三遍左右,每次都看完,而且覺得有意思。另外,怦然心動 冰河世紀 還有 教父 我也覺得挺好看的。對了,還有楚門的世界,我也覺得很有意思。盜夢空間也不錯。但阿凡達,金剛狼,還有好多,比如海上鋼琴師,灰姑娘,飢餓遊戲等等,這些別人覺得超級好看的,我都索然無味。當然,可能跟我英語不好品味有限有關吧。

  • 7 # 影士禾木兄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你去看兩部電影,我覺得《肖申克的救贖》給我帶來的思考會更多。《阿甘正傳》只是一個勵志故事,但《肖申克的救贖》則不一樣,它帶給你的是對自由與希望的思考,是自我的救贖。所以我認為它敗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當時的人和國情。

    《肖申克的救贖》用貫穿電影的兩大主題“自由”與“希望”救贖了被“制度化”的肖申克監獄所有人,安迪則是上帝的化身,他的到來給瑞德和肖申克監獄所有的人帶來希望和自由,即使身陷監獄依然不忘自救與幫助他人。當安迪從淤泥裡爬出來仰天長嘯的那一刻,安迪完成對自己的救贖。

    我認為這部影片久經不衰和排名影史第一的原因是它引發我們對人性最基本的思考和認知,還有就是故事的結尾符合福斯的預期。

  • 8 # 巴適影視

    這是一部關於救贖之道的電影,豆瓣評分高達9.5分,單從如此高的評分就知道這是一部巨大成功的電影,筆者在寫這篇文章之前,又看了一遍這部電影,於是激發了我寫這篇文章的動力。

    與我同感的是,很多影迷都會說這是一部看完讓你還想再看一遍的電影,結尾的震撼,劇情的幾乎完美,臺詞更是讓你回味無窮。

    我還記得高三快畢業時,一位學長對我很認真的對我講:“這部電影你一定要看啊。”他用盡了他所有讚美的詞來形容這部電影,第二天我就抽時間將這部電影看我完了,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贖》,還是碟片時代,那時候還沒有手機,只有對著PC或VCD,不過那時我只是單純的覺得這是一部好片,一部不會令人失望的電影,說有多大的震撼都是假的。

    不過現在繼續看了一遍,所產生的震撼遠比第一次看時強烈。我不知道這部電影是不是因為壓力而覺得更有味道,還有因為年齡的成長而讀懂 了裡面想表達的東西。

    回到電影本身,這部電影無論是演員的演技還是拍攝的方式都非常的不錯,畫面感期待感還是很強的。

    主人公安迪經歷了19年,終於完成了偉大的越獄,我至今都記得,他爬出黑暗、漫長、骯髒的坑道,迎接自由之雨的那一刻。沒錯,那是我最愛的鏡頭,因為他呼吸的是自由的空氣。而在這之前的忍辱負重,經受煉獄,也是在體驗另外一種人生。就像瑞德說的,你會說他做這些是為了討好看守。或者也許是為了同我們搞好關係。而我則認為他只是為了再度體驗一下正常人的感覺,哪怕只是為了短短的片刻。

    自從1994年弗蘭克-德拉特將它搬上熒幕之後,這部電影就和《教父》一直爭奪IMDB第一的位置,而近些年來,這部電影更是蟬聯影史第一。有時候,很多人都會問,為什麼本片能夠被這麼多人認可?它究竟向我們傳達了什麼?而在我看來,傳達的是人類生存最重要的兩個個要素:希望與自由,也可以詮釋為:夢想與救贖。

    當然這樣一個主題並不是生拉硬拽的放進觀眾的意識裡,而是像電影中的那句臺詞:“肖申克監獄中的犯人人人無罪”一般,諷刺性地讓我們記住了自由。當我們回頭看這部電影中有關自由的闡述時,我開始覺得,所謂的自由即是希望的土地,而一個沒有自由的土壤,就不會有希望的種子,Andy也在片尾給Red的信中說到:“希望是好事,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而這一段話正好適用於本片為何被眾人認可為“影史第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手開車怎麼判斷右輪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