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向沐浴國風哦
-
2 # 歷史知事
古代社會並沒有統一漢字發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書同文車同軌,從此大一統成為主流。
文字的統一和延續,是中國大一統政權得以延續的基礎之一。但是,文字的讀音,不僅沒有統一,而且統治者也不願意讓他們統一。
理由有三,
1,漢字統一,只要牢牢掌握官僚和士紳,就能維護統治基礎。因為其他人基本都不識字。
2,農民起義軍為什麼總不成功?很簡單,沒有知識分子加入,到了一個地方沒有人可以交流。你說老家方言,別人聽都聽不懂,怎麼建立統治?
3,農業社會,農民被牢牢束縛在土地上,統治者只需要他們日復一日在土地上勞作。離開家鄉,不允許,所以,漢字根本沒有統一讀音的必要——大多數人不需要異地交流。
4,即使是戰爭時期,人口流動大,也不需要統一讀音。只要有少數粗通文墨的將官識字,就能傳達命令,每個軍事單位基本都是老鄉,也不存在互相交流協作問題。
5,改革開放後,人口流動加劇,才有了漢字統一讀音的需要。1986 年國家把推廣普通話列為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務。
農業社會,讓農民自由流動,真的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統治者才不會傻到統一讀音呢!
-
3 # 克莉絲汀娜
古人怎樣學習漢字的發音,是透過同音和切音來學習的。只要學會了基本的用來發音的那些漢字,就可以透過同音或切音的方法來學習其他字的發音。但是由於各地人對這些基本的表示發音的文字有不同的讀音,所以形成了各地的方言。比如“橋”字,可用奇苗切,即用 奇 的聲母,再加上 苗 的韻母,就組成了橋字的發音。因為各地人在讀 奇 苗 兩個字都不太一樣,所以,各地人讀 橋 字就會不太一樣。於是形成了各地的方言。
古代做了文字的統一,但是是沒有做語言統一。古代的人一般不會隨便長距離遷徙的。一旦長距離遷徙到某地,一般要適應半年以上才能比較順利聽懂。
到了新辛亥革命後,各地人開始大規模遷徙交流,各地之間民間交往越來越多,開始有了統一發音的需求。
到了現代,漢語普通話成為了現代漢語的標準音。但這還不意味著漢字已經統一了讀音。既然有標準音,那麼就存在“不標準音”,即各地方言。家庭,同鄉之間的交流,基本上還是說著各地的方言。漢語普通話還沒真正的滲透到各地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國家也表態,推廣普通話的目的不是為了消滅方言,而是為了說不同方言的人在交流時候使用的一種通用語。同時也是作為電視電臺在做新聞報道,政策宣傳,政府開展工作的通用語音。
我個人認為,等到家家戶戶在日常交流都使用普通話的時候,漢語發音才算完成了統一。
回覆列表
古漢語發音從沒統一過,要不然還推廣普通話幹嘛。
不過看了題主的描述,我想應該是題主誤會了,看著古詩詞的漢字好多都能押上韻,就覺得古代漢語發音統一了。
其實不然,從古至今中華大地都是各說各的方言,只是說的人有多有少而已。不過,文字自秦朝大一統之後倒是統一的。那麼,既然各地區讀音不同,為什麼古詩詞能對上韻呢?
其實,也不是都能對上,有好多用現在的普通話來讀就對不上。就算是我們之前的古人,他們讀書的時候有時候也會覺得有的地方押不上韻。那是因為,文字從古至今都是在變化發展的,同理,它的讀音也是如此。
最早的比較統一的就是“雅言”了,然後慢慢發展成通語啊、正音啊,離我們比較近的明至清末的官話啊,民國的國語啊,最後才發展成普通話。我們今天的普通話其實就是北京地區的方言,當然,都是從雅言發展起來的,可以說雅言是現代漢語的基礎吧。
總之,語言是不斷變化的,你所說的統一性不過是你的錯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