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美麗唐縣

    這些年我們這裡還真沒有什麼特別的過年習俗。

    一、拜年

      我們唐縣這一帶自古就時興春節拜年,這一習俗有嚴格的規定,且順序井然。

         初一 ,先給自己最近的親人——爸爸家這邊的親人拜年。先拜祖先, 接著拜爺爺奶奶,再接著拜爸爸媽媽,然後拜伯父伯母、叔父嬸母,最後拜堂叔伯長輩。拜年要在上午完成。初一丈夫帶妻子給自己的家親人拜年。 初一禁忌已婚閨女回孃家,若回孃家會把孃家吃窮。 言外之意是閨女已經成家立業,婆家定會有多人來拜年,媳婦要忙著招待,因此不能回孃家。

        初二,外甥要給媽媽家那邊的親人去團聚拜年。先拜外祖父外祖母,再拜舅舅舅母,俗稱外甥給舅舅拜年。

        初三,妻子再帶丈夫給自己的家人去團聚拜年,進家後要先拜父母,稱閨女女婿拜年。

        拜年習俗遍及唐縣城鄉,這一習俗源於何時,無人考證。但從社會角度看,其積極意義在於他維繫著家族的和諧,起著教育後人不忘祖,感謝父母養育之恩的作用。這一思想與堯帝倡導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思想一致,是原汁原味的唐堯遺風,是唐堯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

    二、送號

    記得小時候村裡有“送號”的習俗。

    取表字送號,是一件比較嚴肅和隆重的事。

    一般男人時興成年後立字,稱為號,號即為大名,也叫表號。

     

    大名就是身份的象徵。如大名叫李海寬,據本名之義,則表號為“通航",大家稱其為“李老通”。

    送號時要由鄉友為被送者採號,按固定格式將表字書寫於整張大紅紙上,稱為“號單”,貼於街前鬧市牆上,並燃放鞭炮。

    送號要由被送號者請席。

    號單右側書寫“恭賀”二字,正中書寫“x翁令郎xx雅號xx之禧”,“x翁”為被送號者的父名,稱為“壓號的”,如父已過世,要由在世的父輩中年長者壓號;下款書寫送號的鄉友名單,稱為號尾(yi)兒。    

     最早記載華人立字的史書是《禮記·曲禮上》,唐縣人立字送號這一古老習俗始於何時,已無從考證,但它是儒家文化的延續,是鄉土氣息極濃的正宗唐縣鄉村文化,是唐堯後裔代代傳承的遺風,這一點是大家都不可否認的。 

     

    近幾年村裡這項習俗很少見了。

    ——選自唐縣楊增艮新浪部落格

  • 2 # wby496

    我老家過年,年三十凌晨4點鐘就要起來放鞭炮,越放的早越吉祥,越平安,然後媽媽會升起來大大的柴火,越旺越吉祥。

    早上5點多家家都會吃飯,放鞭炮,把家電視音響放到最大,在大家坐在一起,團團圓圓和和美美吃個年飯。

  • 3 # 美國高娓娓

    關於過年,各地都有些別樣的習俗,很有地方特色,現在簡單介紹幾個。

    老北京有個習俗,叫“踩歲”,就是踩曬乾的芝麻秸,就是將脆脆的芝麻秸鋪得厚厚的,人踩上去,喀啦喀啦作響。都說芝麻開花節節高,踩芝麻秸寓意了新年好彩頭。

    老北京還有個習俗叫借元寶以前,每逢大年初二,很多北京人都要去廣安門外的五顯財神廟去參加廟會,需要花錢買些紅絨花和紙元寶去拜財神,希望財神保佑,來年發大財。現在,這個財神廟雖然拆了,但燒香拜神的傳統還在,上香,“借元寶”當然少不了。

    老北京還有個很知名的習俗就是“摸釘”。都說因為北京的正陽門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聚集了靈氣,特別是陽氣旺,如果摸中正陽門門釘的已婚婦女可以生兒子。所以,很多懷孕或想要生孩子的婦女都會跑去正陽門摸個門釘,保佑生兒順利。

    陝西有祭灶神的習俗。要把祭灶神的饃做成花籃狀,這種禮饃方便灶神直接提走,而在新春祭祖掃墓的時候,除了準備比拳頭還大的超級大饃之外,還要裝上核桃、雞蛋、紅棗等等。

    陝西過年要吃新饃,形狀是五花八門。一般會做一些老虎、魚、兔子之類動物形狀的饃,頂部用食用顏料點上紅點,寓意吉祥如意。

    在福建莆田仙遊一帶,過年按習俗要過兩次,每年正月初四或初五,莆田仙遊的人會和除夕“做歲”一樣,重新過年,這個被稱為“做大歲”。這起源於明朝戚繼光抗倭。

    熟悉魯迅小說《社戲》的朋友,肯定知道“社戲”這種文化。演社戲,看社戲是浙江過年的一個老傳統。以前,娛樂文化欠缺的年代,過年時的社戲相當紅火,人們爭相觀看,恨不得萬人空巷。

  • 4 # 茶農小舒

    在我們江西農村的習俗 禮數比起城裡要繁瑣有趣的多。除夕晚大人都會給小孩子壓歲錢,記得小時候最喜歡過年了,不光有壓歲錢 有新衣服,還有很多好吃的。對那時的我們來說還有什麼比這更幸福的如大年初一洗臉的水不能往外倒,拿個盆裝起來留著。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意義是聚財富。大年初一不能睡晚覺,還得是男人先起來做飯,女人這一天早上是不做飯幹活的,一卻家務活家中男人全包。

    大年初一放的鞭炮 煙花最多 。早上這一餐必須吃素。而初一初二這兩天的垃圾也不能倒得留著年初三(送窮)把窮送走迎新年走好運……

    接著就要準備豐盛的食材好招待親戚,一般在年初這幾天都在走親戚,一年到頭大家都在為生活打拼,只有年初這幾天親戚們才有時間聚在一起聊聊家常 ,打打牌家家戶戶都會把最好的 最豐盛的食材拿出來跟親戚們一起享用。首先會吃一餐點心都是家鄉的特色小吃 如浸壇 等籠藏米粿炒冬筍 野味炒辣椒 等等…

    看到這麼多的美食就算你想減肥我敢說你也會頓時失去勇氣。每年回家過年都的胖幾斤啊。

    豬腳 臘肉香腸 板鴨 鴨五寶 全魚等土雞土鴨一桌子擺滿了十二到十五個菜……

    這期間最開心幸福的應該就是小朋友了,不光父母爺爺奶奶給壓歲錢,跟著大人去走親戚還紅包拿哦。

    你們那邊的習俗是怎麼樣的呢?

  • 5 # 有哥25761141

    我們這裡過年 有好多民間藝術團隊 在大街小巷表演節目 比如 龍燈會 舞獅會 少林會 高蹺會 大秧歌 等等還有很多 在正月十五還有花燈

  • 6 # 墨升

    古代蒙古人把農曆春節叫“希恩吉爾”,即新年。也有稱“白節”或“白月”的,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蒙古族把正月稱為“查干薩日”,蒙古族春節除夕之夜,要舉行祭祖儀式。蒙古族春節雖與漢族大體一致,並吸收一些漢族習俗,如吃餃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許多蒙古族的傳統習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閤家團圓。

  • 7 # 鍾運球

    這個最特別的當然是年30去寺廟祈福了。整個村的人都端著祭品拿著煙火蠟燭。那場面可熱鬧了, 鞭炮聲絡繹不絕,從早上到晚上一直在響。寺廟的鐘聲也不停歇。

  • 8 # 螺絲刀1314

    臘月二十三敬灶神,臘月三十上墳敬祖先,晚飯時敬天神,土神,家神。初一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外公。初五初六拜莊村。

  • 9 # 東張西望客

    我談談福建老家的過年習俗。

    一,除夕習俗

    老家在吃團圓飯前要祭祖,祭祖後要放鞭炮,一般喜歡越早越好。祭祖供品要包括雞,鴨,魚,豬頭豬蹄羊頭羊蹄,線面和年糕和甘蔗,寓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年年有餘,節節高升,也寓意祖先保佑後人的含義。

    吃過團圓飯後,父母要幫小孩抹嘴,寓意“童言無忌”,希望神明不會介意小孩口快說錯話。然後給老幼壓歲錢紅包,寓意祝願老年人添壽,盼望小孩們健康幸福成長。

    除夕晚上,所以房間都要亮燈,除了有驅邪涵義,也寓意前途光明。

    二,大年初一習俗

    大年初一要吃“太平面”——用雞肉湯,或鴨肉湯,或羊肉湯泡麵線,面里加兩個雞蛋,寓意平安。但第一口要先吃長長的線面,寓意壽域綿長。避免第一口喝湯,認為出門回挨雨淋。

    大年初一還要吃蘿蔔:好“彩頭”!

    老家還有一個習俗,就是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不能動菜刀和掃帚,也不能倒垃圾,不能往外倒水(在還沒用上自來水時代),避免不小心把福氣帶出去。所以從除夕前三天就準備好多熟食,年夜飯更是越多越豐富越好,而且把各種食材,魚肉蔬菜都切好備用,正月頭三天也不會產生垃圾,就不必動菜刀和掃帚了。

    大年初一吃過太平面後,年輕人就出門挨家挨戶地到鄰居朋友家拜年,拜年時要對主人說吉利話,主人會倒上一杯茶送到來訪者手中,然後根據來訪者不同年齡,或遞上香菸,或遞上糖果瓜子。這種拜年一般就持續幾分鐘,然後到下一家去拜年。家長一般上午都在家裡接待來拜年的鄰居朋友,下午才能出門給別人拜年。

  • 10 # 亮劍2370

    中國春節是傳統節日,節日裡的風俗種類繁多

    象大家熟悉的穿新衣,放鞭炮,壓歲錢,守年夜等就不細說了,我們這還有一種是近幾年盛行的一種習慣 ,也成風俗了。就是每逢過年的時候,長輩給晚輩買紅褲衩,紅襪子,紅褲腰帶,因為紅色有驅除邪魅之說,特別是本命年的,在大年三十剛過長輩就取出紅褲衩,紅襪子,紅褲腰帶叫子女們穿上,並在褲腰帶上掛上用桃木做的小葫蘆,小桃木劍因“桃”字的桃字,和逃命的“逃”字屬諧音寓有逃命的意思。

    還有一種風俗長輩給晚輩買“桃”(逃)罐頭

    也是意寓避邪逃命之說,在過年期間,當女兒和做兒媳婦的也給媽媽婆婆買一些頭花,象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乒乓球直板反手抽球的技術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