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京城少年

    中醫確實沒有心理學,但我認為中醫在很多治療上是透過心理學甚至風水,對人施加影響,起到治療作用。也就是,咱去開的草藥可能沒啥治療作用,但跟中醫嘮嘮這件事可能本身有治療作用。

    中醫認為很多心理疾病的症狀都歸納為五臟六腑陰陽不和,比如鬱鬱寡歡,情志不暢,中醫會診斷為肝鬱氣滯,給開一些疏肝理氣的藥。也就是說,西醫認為人得了抑鬱症這是因,產生的果是失眠、自毀傾向、自閉等症狀,尋找一些身體、大腦、神經、內分泌等身體上器質性病變的證據,邏輯是由心改變了身。

    而中醫在這個邏輯上是正相反的,中醫認為人的一切情志不暢,甚至小孩半夜啼哭,都是可以透過喝藥治療的,是身體上的病變導致的心靈問題,心靈問題是表象,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說簡單一點,就是西醫認為你心情不好了會導致身體出毛病,而中醫認為只要你身體沒毛病你的心情絕不會不好。所以去看中醫,不管什麼病,大夫總是能給你調理一下,讓你“調和”的。

    這可以說是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了,即便如此,在很多事上,以因為果,以果為因的事情不要太多!很難評價中西醫誰更具正義性,華人在解決問題方面是全世界最現實主義的民族,絕大多數的人並不關心科學之爭,哪個大夫能把病看好都看哪,才不會拘泥於中醫是否有心理學,抑鬱症照會去看中醫。

  • 2 # 純鈞LHGR

    中醫沒有獨立的心理學,但是並非沒有關於心理學的內容。事實上,中醫的人格體質論、心主神明論、形神合一論,尤其是五臟情志論,正是心理學的體現。

    中醫學認為: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亦稱“七情”。其中喜、怒、憂、思、恐為五志,五志與五臟有著密切的聯絡。然而,異常的情志活動,可使情緒失控而導致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引起人體內陰陽失衡,進而造成疾病。很明顯,這些內容已經是心理學範疇。

    《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就說,“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這就是對心理健康的闡述。

    像這樣的內容還有很多,比如心與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在髒為心,在志為喜”。《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又《靈樞·本神》說,“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就十分明白地闡釋了,喜志心理與生理的關係。

    不僅如此,《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上還指出出了調理之道,“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提出了主動調控七情的原則和方法。

    這又稱“御神有節”。“少欲”而非空虛;“凝神”而非過勞。既主張“精神專直”,又反對勞神太過,強調“御神有節”,適度愉悅。若不能恰當調控精神情志,“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也可造成“半百而衰”。並且,過分追求“凝神斂思”,又可能走向“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的另一個極端。所以,應恰當御神,勞逸結合,以不過勞,不傷神為度。

    顯而易見,中醫這方面的內容,完完全全是心理學內容,而且還闡明瞭心理與生理在健康方面的關係,是相當具規模的學術系統。

    只不過,中醫講的“心神”“情志”這些內容比較分散,沒有獨立出來作為一科而已。並且,中醫更關注器質性變,對於未發生器質性變的情況,多將其作為一般的養生理論附加在治療方法內,不以此為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掠奪之劍》暗影大陸怎麼開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