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回覆列表
  • 1 # 小鵬和小波

    如果已經明確自己體內的溼氣重,首先要遠離居住潮溼的環境,避免外溼對人體的侵襲。第二、少吃助溼生熱的食品,比如油炸的食品或者牛羊肉以及過度飲酒等。第三、可以通過藥物來調理。健脾祛溼的藥物可以常吃健脾丸。如果短期的調理,可以用健脾丸和藿香正氣同時服用,藿香正氣服用10-15天以後,如果舌苔白厚的現象得到改善,就可以停止服用藿香正氣,而單獨應用健脾丸。長期脾健,脾運化水溼功能好了,溼氣就消失了。飲食中可以找蓮子、扁豆、薏米或者茯苓煮粥喝,在粥裡頭放健脾除溼的東西。如果喝水可以常常的用炒薏米或者是佩蘭,也可以用荷葉代茶飲,就是隻要喝水就喝薏米水或者佩蘭水或者荷葉水,長期使用除去體內的溼氣。

    溼熱,在飲食上要飲食清淡,多吃青菜,少吃葷腥,最好戒菸戒酒。另外要多運動,有利於溼熱的排出。還有也要避免居住的地方潮溼,不利於溼氣的排出。其次也推薦用中藥祛溼清熱,健脾化溼。比如臨床上常用茯苓、薏米、赤小豆等,既能食療,又能當藥物服用。

  • 2 # 子敬說健康

    這個問題就是溼與溼熱的區別。

    去溼氣從脾論治,燥溼健脾利溼。白茯苓,薏苡仁,白朮,煎湯代茶飲。

    溼熱則是溼加熱,燥溼健脾利溼清熱。澤瀉,木通,白朮,白茯苓,蒼朮,煎湯代茶飲。

    我是中醫鍾子敬,祝您健康!

  • 3 # 健康舒適圈

    人體溼氣重是脾虛溼盛的表現。身體溼氣重,可以通過飲食或藥物來進行調理。那麼從飲食的方面來講呢,如果你感覺到溼氣重,看病又不太方便。

    可以吃一些薏米,紅豆,或是黑豆,來化解溼氣。也可以找中醫,辨證施治的做個體化祛溼治療。

  • 4 # MW小段

    常說“溼氣重”,但“溼氣”是怎麼來的?寒溼和溼熱調理不同。

    天氣逐漸寒涼,寒露之後便是霜降,冬天也就不再遙遠了。隨著寒冷的冬天日益臨近,“溼氣重”這個詞,就開始常出現在我們的交流之中。因為水遇冷則凝,氣候越是寒冷,水溼也就越清晰地為人所感知。

    雖然,在中醫理論裡,和“溼氣”相對應的季節是“長夏”,但相對來說,“溼氣重”的人在冬天、在氣溫較低的時候是比較難受的。這是因為“溼為陰邪”的緣故。外界的寒氣強盛,水溼這個陰邪也就躍躍欲試了。

    我們也知道,溼氣重的人,會有一些飲食上的減少,精神欠佳,或者一些“老寒腿”之類的問題,這些問題基本都和“溼氣”有關。

    因此,我們也常說要“去溼氣”,也確實有很多人一直吃點紅豆、薏米、茯苓、山藥之類的健脾祛溼藥膳,但對“溼氣重”的改善,似乎有好有壞,有的或者並不明顯,這是為何呢?

    所以,我們說“溼氣重”,那麼,我們知道“溼氣”是怎麼來的嗎?

    也許會有朋友說,脾虛生溼。不錯,脾虛確實生溼,但是,脾虛是怎麼生溼的呢?估計能說得清楚的人就不多了。

    在我看來,我們所說的“溼氣重”的原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1、脾虛生溼:這一點大家多少有點了解,也就是因為脾主水溼運化,脾虛之後不能充分運化水溼而成,這裡就不多說了;

    2、水火相蒸:這一點了解的人較少。舉例說明:自然界環境裡,正常情況下也是有“水溼”的。如江河湖海里的水,就是最主要的“水溼”。身體也是一樣,營血津液,都可看作廣義上的“水”,但它們不會引起身體的不適。

    江河湖海里的水,根據溫度的變化而有“氣態、液態、固態”的變化,遇熱蒸化為水溼,遇冷凝固為冰雪。身體的“溼氣”,其實也就是體內營血津液變化而來,也就是隨寒熱而變。

    不過,營血津液之為“溼氣”,是寒熱交蒸的結果。就像給鍋裡的水加熱。下有火上有寒(水),水蒸化而成水蒸氣。機體的“溼氣”大致與此同理,簡單說,就是“水火相蒸”而來。

    3、水道不通:這一點其實比較簡單,通俗點說就是“堵住了”,或者執行不暢、或者排不出去,水溼自然就只能留在體內。不過,這一點基本不會成為我們所說的“溼氣重”。

    因此,我們常說的“溼氣重”,主要還是前兩點:脾虛生溼、水火相蒸。從這個角度分析,所謂的“溼氣”,也就有了很清晰的界限:寒、熱。這就很利於我們針對來調理了。

    1、寒溼:寒溼型別的“溼氣重”,主要和脾虛關係密切,大部分我們理解的“脾虛生溼”,基本都屬於寒溼這個範疇。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脾的運化水溼,主要由陽氣來完成,所以,我們所說的“脾虛生溼”,其實多是“脾陽氣虛,水溼內生”。

    所以,寒溼多在秋冬季節常見。既然脾虛生溼大多屬於寒溼,調理方面,就得從溫振脾陽、健脾益氣,以使脾恢復正常的運化水溼之功。常見的如白朮、茯苓、山藥、扁豆、生薑之類,或者砂仁、藿香那些芳香醒脾之品。

    2、溼熱: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溼熱型別的“溼氣重”,主要由“水火交蒸”而來。簡單地說,如果沒有“火”,單純的水是不能成為“溼氣”的。因此,溼熱常在酷暑炎夏比較多見。

    溼熱的調理需要注意,我們所說的水火交蒸裡的“火”,很大程度上,就是機體本身的“陽熱”。如果簡單地“清熱”,固然能減少溼熱滋生,但無異於沉灶生蛙,也就損傷了機體的陽氣,算是得不償失。

    福斯養生中草藥百科

    福斯養生中草藥百科

    智慧小程式

    雖然,溼熱的調理確實需要“清熱祛溼”,但只清“多餘之火”,不能傷及陽氣。比如綠豆、薏米這些食物能清熱祛溼,最好也不要一次吃太多,而已“緩緩圖之”為好。古人說“溼熱相襲,如油裹面”,足以說明其“難纏”。

    總之,又到秋冬寒冷季節,溼氣重、老寒腿這些問題開始進入大家的視線,我們在調理溼氣之時,還是需要區分一下具體的情況。最基本的就是寒溼、溼熱之分,由此衍生的健脾祛溼、清熱祛溼,簡單來說,還應該結合季節氣候來判斷,那樣才能起到更好的祛溼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做跨境電商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