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洛椿湫

    個人理解,這種人一般要麼極度善良,要麼極度自卑。善良是不想以後的後果傷害對方,所以選擇單戀,因為不論各種感情都免不了矛盾,衝突,畢竟完全契合的人是不存在的,而且這不是不想承擔後果或責任。自卑不用多做解釋。

    性單戀”的表現和“迴避型依戀模式”的一部分很像:渴望親密,又害怕受傷,以此發展出了一種防禦性的親密模式

    從對孩子的觀察情況來看,這部分孩子對於和父母分離不會表現出什麼感覺,只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段看著還不錯吧——但是,人都是在自己的情感被確認和理解之後,才會慢慢學會理解別人。由於缺乏和父母情感上的互動,迴避型的孩子很多時候會顯得很單調、平淡,就像一首歌只有一種旋律一樣。他們談起自己的父母時,可能用到“挺好的”“還不錯”“正常”之類的詞形容他們,但是隻需要稍微多瞭解一些,會發現:這類孩子一般沒有多少情感上的依據能撐得起自己前面對父母的評價。

    對自己的需求活性低(很容易看起來理智),注意力相對狹窄(對別人和自己的需求不敏感),這些是迴避型依戀的一些特徵——對應的父母(或者行使父母功能的人)對孩子的需求不敏感,經常拒絕孩子的情感需求——長大以後經常會覺得別人不怎麼重要,對別人的需求也不敏感,導致別人在自己心裡的印象也經常是扁平而沒有生機的。

    有人會透過把自己想得很好,但是需要不停貶低別人來回避親密;也有人會透過把別人想得很好,但拒絕接觸(有意無意的都有)更全面的人(很像性單戀);還有人更多習慣用控制和理性來表達自己對親密的需求……

    要改變這種狀況,只能在親密關係裡面對自己的問題,理性雖然很多時候能讓人感到安全,但是對自己的感受能讓我們更接近自己的真實狀況。儘管其中的風險在每個人身上會很不一樣,但也需要看過自己那些問題之後,才能有對應的辦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狗狗o型腿能治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