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官吏服裝大致可分兩類,一類為祭祀與重大政事活動的服裝(祭服或朝服);一類為比較普通的工作與社交活動的服裝(公服或常服)。 凡是從祭的祭服和參加重大政事活動的朝服(又稱具服)、制度與隋朝基本相同,而形式上比隋朝更富麗華美;一般場合所穿的公服(又稱從省服)和平時燕居的生活服裝常服(又稱讌服),則吸收了南北朝以來在華夏地區已經流行的胡服、特別是西北鮮卑民族服裝以及中亞地區國家服裝的某些成分,使之與華夏傳統服裝相結合,創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裝新形式。其中像缺胯袍、〓襠、半臂、〓衣、大口褲等都是例子。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開衩式的長袍,又稱四〓(音撰,衣緣也)衫,它可以和幞頭、革帶、長靿靴配套,成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裝形式。 唐代官服發展了古代深衣制的傳統形式,於領座、袖口、衣裾邊緣加貼邊,衣服前後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後襟下緣各用一整幅布橫接成橫襴,腰部用革帶緊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寬袖式兩種,窄緊直袖的稱為〓衣,《釋名》說它“言袖夾直,形如溝也。”這種款式便於活動。寬袖大裾的款式則可表現瀟灑華貴的風度,稱圓領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廝役都可以穿。幞頭、圓領、革帶、長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傳到明代。 唐祭祀與重大政事時的朝服,左四為外國使臣 唐高祖李淵於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頒佈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裝的律令,計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婦之服六。內容基本因襲隋朝舊制,子的14種服裝為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緇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白恰。皇太子的六種服裝有袞冕、遠遊冠、公服、烏紗帽、弁服、平巾幘。群臣的22種服裝有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進賢冠、遠遊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側注冠)、委貌冠(與皮弁同制)、卻非冠、平巾幘、黑介幘、介幘、平巾綠幘、具服(朝服)、從省服(公服)、婚服;皇后的三種服裝有褘衣、鞠衣、鈿釵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種服裝有褕翟、鞠衣、鈿釵禮衣。命婦的六種服裝有翟衣、鈿釵禮衣、禮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釵禮衣。以上各類服裝的套方式和服用者物件及服用場合,《唐書·車服志》都有詳細說明。 唐高祖曾規定大臣們的常服,親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玉帶鉤。五品以上用硃色小科(小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草金鉤。六品用黃色(檸檬黃)雙釧(幾何紋)綾製作,腰帶用犀鉤。七品用綠色龜甲、雙巨、十花(均為幾何紋)綾製作,帶為銀銙(環扣)九品用青色絲布雜綾制 作,腰帶用瑜石帶鉤。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年至649年)時期,四方平定,國家昌盛,他提出偃武修文,提倡文治,賜大臣們進德冠,對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細的規定。據《新唐書·車服志》所記,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帶,十三銙(裝於帶上的懸掛鞢〓帶的帶具,兼裝飾作用)。四品袍深緋,金帶十一銙。五品袍淺緋,金帶十銙。六品袍深綠,銀帶九銙。七品袍淺綠,銀帶九銙。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淺青,瑜石帶八銙。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黃色,銅鐵帶七銙(總章元年又禁止流外官及庶人服黃,已見上述)。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因怕八品袍服深青亂紫(古代用藍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紅色光,故怕與紫色相混),改成碧綠。自春秋時期齊桓公(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穿紫袍始,才確定了以紫為上品的服裝色彩格局,至宋元一直未變。到明朝才被大紅色所取代。
唐代官吏服裝大致可分兩類,一類為祭祀與重大政事活動的服裝(祭服或朝服);一類為比較普通的工作與社交活動的服裝(公服或常服)。 凡是從祭的祭服和參加重大政事活動的朝服(又稱具服)、制度與隋朝基本相同,而形式上比隋朝更富麗華美;一般場合所穿的公服(又稱從省服)和平時燕居的生活服裝常服(又稱讌服),則吸收了南北朝以來在華夏地區已經流行的胡服、特別是西北鮮卑民族服裝以及中亞地區國家服裝的某些成分,使之與華夏傳統服裝相結合,創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裝新形式。其中像缺胯袍、〓襠、半臂、〓衣、大口褲等都是例子。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開衩式的長袍,又稱四〓(音撰,衣緣也)衫,它可以和幞頭、革帶、長靿靴配套,成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裝形式。 唐代官服發展了古代深衣制的傳統形式,於領座、袖口、衣裾邊緣加貼邊,衣服前後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後襟下緣各用一整幅布橫接成橫襴,腰部用革帶緊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寬袖式兩種,窄緊直袖的稱為〓衣,《釋名》說它“言袖夾直,形如溝也。”這種款式便於活動。寬袖大裾的款式則可表現瀟灑華貴的風度,稱圓領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廝役都可以穿。幞頭、圓領、革帶、長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傳到明代。 唐祭祀與重大政事時的朝服,左四為外國使臣 唐高祖李淵於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頒佈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裝的律令,計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婦之服六。內容基本因襲隋朝舊制,子的14種服裝為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緇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白恰。皇太子的六種服裝有袞冕、遠遊冠、公服、烏紗帽、弁服、平巾幘。群臣的22種服裝有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進賢冠、遠遊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側注冠)、委貌冠(與皮弁同制)、卻非冠、平巾幘、黑介幘、介幘、平巾綠幘、具服(朝服)、從省服(公服)、婚服;皇后的三種服裝有褘衣、鞠衣、鈿釵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種服裝有褕翟、鞠衣、鈿釵禮衣。命婦的六種服裝有翟衣、鈿釵禮衣、禮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釵禮衣。以上各類服裝的套方式和服用者物件及服用場合,《唐書·車服志》都有詳細說明。 唐高祖曾規定大臣們的常服,親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玉帶鉤。五品以上用硃色小科(小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草金鉤。六品用黃色(檸檬黃)雙釧(幾何紋)綾製作,腰帶用犀鉤。七品用綠色龜甲、雙巨、十花(均為幾何紋)綾製作,帶為銀銙(環扣)九品用青色絲布雜綾制 作,腰帶用瑜石帶鉤。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年至649年)時期,四方平定,國家昌盛,他提出偃武修文,提倡文治,賜大臣們進德冠,對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細的規定。據《新唐書·車服志》所記,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帶,十三銙(裝於帶上的懸掛鞢〓帶的帶具,兼裝飾作用)。四品袍深緋,金帶十一銙。五品袍淺緋,金帶十銙。六品袍深綠,銀帶九銙。七品袍淺綠,銀帶九銙。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淺青,瑜石帶八銙。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黃色,銅鐵帶七銙(總章元年又禁止流外官及庶人服黃,已見上述)。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因怕八品袍服深青亂紫(古代用藍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紅色光,故怕與紫色相混),改成碧綠。自春秋時期齊桓公(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穿紫袍始,才確定了以紫為上品的服裝色彩格局,至宋元一直未變。到明朝才被大紅色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