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縣大像山大佛坐落於高約200米的崖壁間,是全國相對地面高度最高的大佛,為石胎泥塑。經考證,石胎雕於北魏時期,泥妝塑於盛唐年間。大佛整個身軀為半圓雕,高23.3米,寬10.2米,面相莊嚴,軀體厚重,靜穆慈祥,兩眼平視,手施拔濟眾生印,足踩蓮臺,作善跏趺坐於束腰須彌座上,造型精美,是全國大型石窟造像中為數不多的珍貴文物,自古為絲綢之路著名勝跡,大像山也因之而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甘谷地處佛法東漸的必經之地,大佛以及窟東一連串平頂方形禪窟,較好地儲存了佛教傳入中國時最早的窟龕式樣,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魏晉南北朝時,佛教逐漸興盛,北朝時期全國範圍內名山勝地鑿窟造像之風大盛,大像山石窟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大像山石窟雖沒有確切的始鑿年代記載,然據現存洞窟形制和《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論述,大像山早期石窟的創鑿在北周之前應該是沒啥問題的。還有一個重要的旁證是北周保定五年(公元565年),大都督李允信在麥積山“為亡父造七佛龕”,其規模宏大,堪稱麥積山石窟之首。時著名文學家庾信專門撰《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以記其盛,文中有“異嶺共雲,同峰別雨,冀城餘俗,河西舊風”句。該銘通篇言開窟造像之事,尋繹文義,則甘谷當時石窟之建,堪與麥積山佛龕先後輝比者,在冀城非大像山石窟莫屬。而冀城正是北周時甘谷的舊名。
甘谷縣大像山大佛坐落於高約200米的崖壁間,是全國相對地面高度最高的大佛,為石胎泥塑。經考證,石胎雕於北魏時期,泥妝塑於盛唐年間。大佛整個身軀為半圓雕,高23.3米,寬10.2米,面相莊嚴,軀體厚重,靜穆慈祥,兩眼平視,手施拔濟眾生印,足踩蓮臺,作善跏趺坐於束腰須彌座上,造型精美,是全國大型石窟造像中為數不多的珍貴文物,自古為絲綢之路著名勝跡,大像山也因之而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甘谷地處佛法東漸的必經之地,大佛以及窟東一連串平頂方形禪窟,較好地儲存了佛教傳入中國時最早的窟龕式樣,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魏晉南北朝時,佛教逐漸興盛,北朝時期全國範圍內名山勝地鑿窟造像之風大盛,大像山石窟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大像山石窟雖沒有確切的始鑿年代記載,然據現存洞窟形制和《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論述,大像山早期石窟的創鑿在北周之前應該是沒啥問題的。還有一個重要的旁證是北周保定五年(公元565年),大都督李允信在麥積山“為亡父造七佛龕”,其規模宏大,堪稱麥積山石窟之首。時著名文學家庾信專門撰《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以記其盛,文中有“異嶺共雲,同峰別雨,冀城餘俗,河西舊風”句。該銘通篇言開窟造像之事,尋繹文義,則甘谷當時石窟之建,堪與麥積山佛龕先後輝比者,在冀城非大像山石窟莫屬。而冀城正是北周時甘谷的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