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純鈞LHGR

    這是髒與腑的關係,主要是胃與脾。胃經並非與所有的淋巴同論。

    脾與胃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裡相合關係。

    胃經屬於陽明經,自然具有多氣血,而且從首穴承泣到末穴厲兌共有40多個穴位,15個分佈在下肢的前外側面,30個穴位在腹部、胸部、面部和頭部,是人體經絡中分支最多的一條經絡。但是,胃不能脫離脾獨立運作。

    胃與脾,在生理上納運相協,升降相因,燥溼相濟。胃主受納,腐熟水谷,是脾主運化的前提;脾主運化,是胃繼續發揮納受功能的根本。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脾主升清,水谷之精微始得上輸於心肺,胃才能行受納腐熟之職;胃主降濁,則水谷下行而無停留積聚之患,又有助於脾氣之升運。脾胃之氣,一升一降,相反相成,從而保證了納運功能的正常進行,正如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二者同居中焦,在人體氣機方面,又是一升一降,互相平衡。脾臟屬陰,主升清,以陽氣用事,故喜燥惡溼;胃腑屬陽,需陰液滋潤,主降濁,喜潤惡燥。兩者相互制約、相互為用。脾溼能濟胃燥,胃則有下行之力;胃燥能濟脾溼,脾方能行其升舉之職,二者燥溼相濟,陰陽相合。

    所以,雖然常說“脾為後天之本”,但同時也存在“脾胃為後天之本”這句話,胃與脾,生理上不應分論。

    在病理情況下,脾胃病變常相互影響,一損俱損。如脾虛運化失職,清氣不升,可影響胃的受納與降濁,出現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脘腹脹痛等症;若胃失和降,亦可影響脾的運化與升清,出現食後腹脹、便溏、洩瀉等症。若脾溼太過,溼濁中阻,轉輸無力,也會導致胃氣不降,出現納呆、噯氣、嘔吐、胃脘脹痛等症;而胃燥陰傷,則可損傷脾陰,出現不思飲食、食入不化、腹脹、便秘、消瘦、口渴等症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什麼可以降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