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456175603979

    採用由上到下,由側面到中間的原則;

    (1)樑上部通長筋:為抗震而設計,《混泥土規範》中規定框架樑上部至少有2根直徑不小於14mm的通長筋位於框架樑上部的角部。早期的標準圖集中稱為“貫通筋”,區別在於新圖集修改更貼切,更符合實際工程專案中出現的情況。在平法中樑上部通長筋在集中標準的必注項,位置為梁箍筋後面的就是樑上部通長筋了。

    (2)架立筋:當梁跨中上部通長筋根數少於箍筋肢數必須用架立筋來固定箍筋形成鋼筋骨架,在平法中為樑上部通長筋後面+(XX),括號裡的XX就是架立筋。

    (3)梁支座負彎矩鋼筋:為抵抗支座負彎矩而設定,有延伸長度限制,根據彎矩包絡圖來截斷,03G101-1圖集給了出了總結數字框架樑的所有支座和非框架樑的中間支座第一排1/3Ln,第二排1/4Ln(Ln為支座兩邊較大跨淨跨值),在平法中為原位標註。

    (4)梁中間位置的腰筋,分2種;一種是不需要經過受力計算,按構造要求設定的“G”打頭的構造腰筋,另外一種是“N”開頭的抗扭腰筋。

    (5)腰筋的拉筋;拉筋是同時拉住主筋和箍筋,直徑按梁寬尺寸來,間距為箍筋非加密區的2倍。

    (6)梁下部縱筋:為抵抗正彎矩而配置,為集中標註中的選標註項。如果在集中標註中標註就位於樑上部通長筋的後面“;xx”。“;”後面的就是下部通長筋,大多數情況下是用原位標註的。

    (7)箍筋:作用是為抗剪而設計的。框架樑分加密區和非加密區。加密區長度由抗震等級決定。一級抗震為2H,二,三,四級抗震為1.5H,H為梁高。

    (8)吊筋,在應力集中部位設定,具體做法是在次梁跟主樑相交時,配置在主樑上,由主樑的高度決定吊筋的高度尺寸。

    (9)附加箍筋:主樑次梁相交時候,在次梁的兩側配置在主樑上。

    (10)其他附加鋼筋:設計承載力不足時候加附加鋼筋。

    PS:以上回答只是個拋磚引玉,更多的知識要靠樓主自己去看規範,看標準圖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中周同的徒弟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