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咖咖爆米花

    這類影片當然有的,戶外題材,雖說定位於劇情片,但這些裡面多少都帶有著一絲紀錄片的味道。

    比如,《喜馬拉雅天梯》,很敬畏的題材,畫幅選擇的也好。有世界最高的風景,有藏語民謠,有信仰與自我挑戰的相悖。當然,這是紀錄片,故事性不強,但我可以接受。《喜瑪拉雅天梯》有著“極限電影”的眩目標籤,卻專注探討人心的真實,這無疑是很高明的一種做法。

    影片中關於主角的段落其實並不多,對他個性的開掘也遠遠不夠,這個僧人的兒子為什麼要去登山學校學習,為什麼要加入這個危險而殘酷的職業,為什麼嚮往珠峰,他的感情、人際關係和人生追求……所有這些至關重要的資訊,影片疏於交待。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與《轉山》等涉藏電影有著同樣的心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嚮往藏地的神聖,一方面又丟不掉心中的虛榮。《轉山》的終點是拉薩,《喜瑪拉雅天梯》的終點是珠峰,可就算到了又怎樣?這是一部刻意避免煽情的電影,用冷靜到令人髮指的鏡頭,忠實記錄了攀登的真實過程。雖然電影裡沒有提問,但似乎自始至終都在拷問觀眾:我們為什麼要登山?或者是,我們為什麼要出發?這是一個終極問題。

    如果要說故事性強的,那就可以看看《練習曲》、《可可西里》。

    《練習曲》,與其說是一部電影,倒不如說它是一篇浪漫的散文,讓觀眾在平凡中感動到掉眼淚。感動的力量最主要來自於觀眾從影片中發現臺灣土地的美和人性的好。

    一把吉他,一個行囊,一輛單車,一雙聽不清的耳朵,一個明媚乾淨的少年,一場一個人的環島旅行,一部美麗的閃著赤子之光的電影。我看見騎車的男孩,飛馳在路上,一路上,他遇見很多的人,注意起平時不在意的事,經歷了從未有過的風景。旅行中的日記,途中人的關懷,讓他順利完成了環島旅行。他遇見的遠遠不止我們看見的那麼點,只有真正經歷過、走過、踏過、旅行過的人,才能深刻體會一路上的風景,是一生中多大的財富。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夢想,而路,又長又遠……但最後,從哪裡來,就回到哪裡去。

    《可可西里》,這是一部反映生命歷險的故事片,它透過獵殺藏羚羊和阻止獵殺藏羚羊這個載體,講述了人在絕境中的生存掙扎和人與自然的相互抗爭,講述了可可西里巡山隊從誕生到被解散的悲劇命運。這本質上是一部關於存在的電影,是一群人為了活著和另一群為了活著的人存在的故事。

    這是一部真實的影片,真實的讓人窒息。“砰”,一個生命結束了,沒有任何渲染,原來生命的結束竟如此的簡單。它揭示了民族精神的核心,把一個理想主義者由生到死的過程鮮活地展現出來。這部電影帶著一種絕對的淳樸和陽剛,以及被無限放大的生存和死亡的自然法則。天葬師的刀,神鷹的盤旋,喇嘛的頌經聲,那是對生命的提示,塵世與天堂,究竟有多遠的距離?

  • 2 # 桃桃的桃核手作小館

    中國一直不缺講述西藏故事的優秀電影。

    時間隔遠一點的,比如時隔十一年重新出山拍片的田壯壯老師的成名作《盜馬賊》。

    比如前幾天登頂熱搜的寧靜老師主演的《紅河谷》。

    時間離近一點的,比如張楊的《岡仁波齊》、《皮繩上的魂》。

    藏區一直以來都給人一種神秘、浪漫的感覺。

    對於我們來說,西藏有幾個關鍵詞“驢友們打卡必經之地”、“朝聖”、“藏教”、“哈達”,這幾個關鍵詞就變成了關於西藏的幾個符號。

    上面幾部作品都是內地導演眼中的西藏,抽象的藏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的常山在今天的那個省,哪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