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排氣法分類
1.火罐: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排去空氣。即借燃燒時火焰的熱力,排去罐內空氣,使之形成負壓而吸著於面板上,稱火罐法。又可分為四種:
(1)投火法:用小紙條點燃後,投入罐內,不等紙條燃完,迅即將罐罩在應拔部位上,即可吸於體表。
(2)內火法:以鑷子夾住點燃的酒精棉球,在罐內繞一圈,迅即將罐罩在應拔部位上,即可有吸住。
(3)貼棉法:用1釐米見方的棉花一塊,不要過厚,略浸酒精,貼於罐內壁中段,然後點著,罩於選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
(4)架火法:用一不易燃燒及傳熱的塊狀物,直徑2~3釐米,放在被拔部位上,上置小塊酒精棉球,點燃後將罐扣上,可產生較強吸力,使罐吸住。
2.水罐:利用煎煮水熱力排去空氣。一般應用竹罐,先將罐放在鍋內加水煮沸,用時將罐傾倒用鑷子夾出,甩去水液,或用摺疊的毛巾緊捫罐口,乘熱扣在面板上,即能吸住。
3.抽氣罐:抽出空氣。先將抽氣罐緊扣於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從橡皮塞中抽出瓶內空氣,使產生負壓,即能吸住。或用抽氣筒套在塑膠罐活塞上,將空氣抽出,即能吸住。
(二)以拔罐形式分類
1.單罐:用於病變範圍較小或明顯壓痛點。可按病變或壓痛範圍大小,選取適當口徑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處拔罐;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在肩內陵處拔罐;岡上肌腱炎在肩髃處拔罐等。
2.多罐:用於病變範圍較廣泛的疾病。可在病變部位吸拔數個乃至排列吸拔十數個罐,稱為“排罐法”。如某一肌束勞損時可按肌束位置成行排列拔罐。治療某些內臟器官瘀血時,可按臟器解剖部位在相應體表縱橫排列拔罐。
3.閃罐:吸拔後即起去,反覆多次。即將罐拔上迅即起下,再拔上,再起下,如此反覆吸拔多次,至面板潮紅為上。多用於區域性面板麻木或機能減退的虛證。
4.留罐:吸拔後留置一定時間。即拔罐後,留置5~15分鐘。罐大吸拔力強的應適當減少留罐時間,夏季及肌膚瘠薄處,留罐時間不宜過長,以免損傷面板。
5.推罐:又稱走罐,吸拔後在面板表面來回推拉。一般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厚處,如腰背、臀髖、腿股等部位。須選用口徑較大的罐,罐口要平滑,玻璃罐最好,先在罐口人塗一些滑潤油脂,將罐吸上後,以手握住罐底,稍傾斜,即後半邊著力,向按,前半邊不用力略向上提,慢慢向前推動,如此上下左右來回推拉移動數十次,至面板潮紅或鬱血為止。
(三)以綜合運用分類
1.藥罐:用中藥煎煮竹罐後吸拔,稱煮藥罐。或在罐記憶體貯藥液,稱貯藥罐。
(1)煮藥罐:將配製成的藥物裝入布袋內,紮緊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適當濃度,再將竹罐投入藥汁內煮15分鐘,使用時,按水罐法 拔於需要的部位上,多用於風溼病等症。常用藥處方為:麻黃、蘄蛇、羌活、獨活、防風、秦艽、木瓜、川椒、生烏頭、曼陀羅花、劉寄奴、乳香、沒藥各6克。
(2)貯藥罐:在抽氣罐內或玻璃罐內事先盛貯一定量的藥液,藥液量約為罐的2/3~ 1/3,使吸在面板上。常用藥為辣椒水、兩面針酊、生薑汁、風溼酒等。常用於風溼病、哮喘、咳嗽、感冒、潰瘍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癬等。
2.針罐:在留針的過程中,加拔罐。即先在一定的部位施行針刺,待有痠、脹、重、麻等得氣感後,留針原處,再以針刺點為中心拔罐。多用於風溼痛。
3.針藥罐:在留針過程中,加拔藥罐。即先針刺,得氣後留針,再以針刺點為中心,加拔藥罐。
4.刺絡拔罐:用三稜針、面板針等刺出血後加拔罐。即用三稜針或面板針等叩刺病變區域性或小血管,使潮紅、滲血或出血,然後加拔火罐。適用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神經性皮炎、面板瘙癢、丹毒、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官能症等。
(一)以排氣法分類
1.火罐: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排去空氣。即借燃燒時火焰的熱力,排去罐內空氣,使之形成負壓而吸著於面板上,稱火罐法。又可分為四種:
(1)投火法:用小紙條點燃後,投入罐內,不等紙條燃完,迅即將罐罩在應拔部位上,即可吸於體表。
(2)內火法:以鑷子夾住點燃的酒精棉球,在罐內繞一圈,迅即將罐罩在應拔部位上,即可有吸住。
(3)貼棉法:用1釐米見方的棉花一塊,不要過厚,略浸酒精,貼於罐內壁中段,然後點著,罩於選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
(4)架火法:用一不易燃燒及傳熱的塊狀物,直徑2~3釐米,放在被拔部位上,上置小塊酒精棉球,點燃後將罐扣上,可產生較強吸力,使罐吸住。
2.水罐:利用煎煮水熱力排去空氣。一般應用竹罐,先將罐放在鍋內加水煮沸,用時將罐傾倒用鑷子夾出,甩去水液,或用摺疊的毛巾緊捫罐口,乘熱扣在面板上,即能吸住。
3.抽氣罐:抽出空氣。先將抽氣罐緊扣於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從橡皮塞中抽出瓶內空氣,使產生負壓,即能吸住。或用抽氣筒套在塑膠罐活塞上,將空氣抽出,即能吸住。
(二)以拔罐形式分類
1.單罐:用於病變範圍較小或明顯壓痛點。可按病變或壓痛範圍大小,選取適當口徑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處拔罐;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在肩內陵處拔罐;岡上肌腱炎在肩髃處拔罐等。
2.多罐:用於病變範圍較廣泛的疾病。可在病變部位吸拔數個乃至排列吸拔十數個罐,稱為“排罐法”。如某一肌束勞損時可按肌束位置成行排列拔罐。治療某些內臟器官瘀血時,可按臟器解剖部位在相應體表縱橫排列拔罐。
3.閃罐:吸拔後即起去,反覆多次。即將罐拔上迅即起下,再拔上,再起下,如此反覆吸拔多次,至面板潮紅為上。多用於區域性面板麻木或機能減退的虛證。
4.留罐:吸拔後留置一定時間。即拔罐後,留置5~15分鐘。罐大吸拔力強的應適當減少留罐時間,夏季及肌膚瘠薄處,留罐時間不宜過長,以免損傷面板。
5.推罐:又稱走罐,吸拔後在面板表面來回推拉。一般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厚處,如腰背、臀髖、腿股等部位。須選用口徑較大的罐,罐口要平滑,玻璃罐最好,先在罐口人塗一些滑潤油脂,將罐吸上後,以手握住罐底,稍傾斜,即後半邊著力,向按,前半邊不用力略向上提,慢慢向前推動,如此上下左右來回推拉移動數十次,至面板潮紅或鬱血為止。
(三)以綜合運用分類
1.藥罐:用中藥煎煮竹罐後吸拔,稱煮藥罐。或在罐記憶體貯藥液,稱貯藥罐。
(1)煮藥罐:將配製成的藥物裝入布袋內,紮緊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適當濃度,再將竹罐投入藥汁內煮15分鐘,使用時,按水罐法 拔於需要的部位上,多用於風溼病等症。常用藥處方為:麻黃、蘄蛇、羌活、獨活、防風、秦艽、木瓜、川椒、生烏頭、曼陀羅花、劉寄奴、乳香、沒藥各6克。
(2)貯藥罐:在抽氣罐內或玻璃罐內事先盛貯一定量的藥液,藥液量約為罐的2/3~ 1/3,使吸在面板上。常用藥為辣椒水、兩面針酊、生薑汁、風溼酒等。常用於風溼病、哮喘、咳嗽、感冒、潰瘍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癬等。
2.針罐:在留針的過程中,加拔罐。即先在一定的部位施行針刺,待有痠、脹、重、麻等得氣感後,留針原處,再以針刺點為中心拔罐。多用於風溼痛。
3.針藥罐:在留針過程中,加拔藥罐。即先針刺,得氣後留針,再以針刺點為中心,加拔藥罐。
4.刺絡拔罐:用三稜針、面板針等刺出血後加拔罐。即用三稜針或面板針等叩刺病變區域性或小血管,使潮紅、滲血或出血,然後加拔火罐。適用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神經性皮炎、面板瘙癢、丹毒、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官能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