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rynais一揚
-
2 # 知酉說
#過年那些事#
#過年那些事# 俗語有云"過了臘八就是年",在我老家那邊雖然過年沒有這麼早,但基本上小年以後就進入到了過年狀態。 要說風俗當然還是有的,畢竟這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
記得小時候基本上家家都養豬,到了快過年的時候殺年豬當然必不可少。那時候並沒有什麼先進的機械用來殺豬,都是一大家子一起,用最原始的工具進行這個操作。但我能記住這些事並不是因為殺豬這個行為,而是殺完之後燉豬肉,親戚朋友們圍坐一起熱熱鬧鬧吃飯的行為。那時候小,就喜歡圍著桌子滿世界亂跑。
豬殺完了就要開始買福字,買貼紙了。過年嘛,當然得有過年的氣氛,屋裡院外的都貼的滿滿堂堂的。那時候過年對放炮竹是沒有任何限制的,每到這時候家裡肯定會買很多炮,等到除夕,初一和初五的時候放。孩子好玩的天性怎麼也不能泯滅,只要家裡買了炮,不讓我放我也會偷著拿點來玩。想想那時候,自己膽子是真不小,口袋裡裝著很多大人都不敢放的炮,滿世界跑,看見啥炸啥,想想也是很歡樂的。
轉眼到大年三十了,這時候老家附近雷打不動的會有一個大集,基本來趕集的人都是在家裡沒事過來閒逛的。小的時候都會早上過去,然後去早餐點買塊肉餅,再去麵攤點要上一碗北韓面,然後就是樂的屁顛屁顛的開吃。吃完就逛大集,賣東西的多,買東西的也不少,那真是一種讓人羨慕的熱鬧。
大年三十晚上肯定是吃餃子的,雷打不動。小時候是有祭祀活動的,一般都是用豬頭,當然,豬頭是殺年豬時候留下的。一祭來年風調雨順,二祭家人體態安康,其實也就是對於大人來說這種活動有點意義,像我們這種小孩子,哪懂得這麼多。吃完餃子,年也就過的差不多了,這時候就該期待來年了。
現在長大了,工作了,過年的時候也沒以前的感覺了。工作到二十九晚上才能回家,也體會不到年前準備的氛圍,就會偶爾發聲感慨,好傢伙,又過年了?
現在過年唯一的期待就是能和家人朋友們聚聚,吃吃飯喝喝酒。過年前好幾個星期我就開始攛掇飯局,酒都買好了就等著過年回家喝呢。看來喝酒這個愛好一時半會兒是戒不了了。
我是小王與酒的故事,您那過年還有什麼風俗?
-
3 # 漫行草木間
我老家濟南商河邊界處,算是魯西北農村吧,村村都有鼓子秧歌,過年相對還是比較熱鬧的。細想下,還是有些很有意思的習俗。
年三十“著聽”、點把柴火年三十傍晚“著聽”,也就是放鞭炮、煙花,家家戶戶都在大街“著聽”。這時候,通常還會點把柴火,通常是一捆玉米秸稈,放到道路中間。誰家柴火旺,誰家明年過得好。
三十晚上吃“火燒”翻身在我老家,年三十中午的飯要比晚上豐盛,無論什麼飯菜,都少不了一碗“肉湯”。晚上相對簡單些,因為吃了好“著聽”,然後去家家戶戶串門兒。
講究的人一般年三十做“火燒”吃,火燒做起來通常會翻過來,翻過去用油煎,取其“翻身”之意,如果今年過的不好,這一天更要吃火燒翻身。
鼓子秧歌跑起來鼓子秧歌一般是為元宵節準備的,但是通常會準備一段時間。所以基本上初一下午,村裡的大鼓就開始敲動了。於是各村“咚不隆咚鏘,咚不隆咚鏘…”一直到過了十五。一般是下午到晚上敲,因為上午都會走親戚拜年。
要說最熱鬧的,當初鼓子秧歌了,據說在商河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村村都有秧歌隊,而且鼓點花樣都不同。
-
4 # 下里巴人文字m
在我的老家河南,過年的習俗也不少。
其中一個過年習俗的歌謠一直在傳誦。
二十三炕鍋邊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撲騰鼓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去殺雞
二十八貼嘎嘎(門神對聯)
二十九去灌酒
三十包扁食(餃子)
初一作揖兒(拜年要壓歲錢)
隨著時代的進步,物質的豐富,可能現在也沒有按照這個時間具體去做了,但這是我們那裡過年習俗一個生動寫照,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過年的這段日子,是我們最期待的!
-
5 # 新杭檯球
我是江蘇淮安的,我們淮安人過春節的有幾個習俗:
第一、撣塵
淮安人過年有個習慣,是“乾乾淨淨、清清爽爽過春節”,年前必定徹底打掃衛生,過去稱之為“撣塵”。
第二、祭灶神
農曆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家家戶戶要“送灶”、“祭灶”。
第三、備年貨
進入臘月,賢惠的媽媽們要開始購置起年貨了,糖果、瓜子、開心果、各種堅果、包裝零食應有盡有。最重要的就是糕,與高諧音。過年吃大糕,寓意著來年事業、學業步步高,討個好彩頭。吃了臘八粥,進了臘月門,老淮安人就開始為新年做準備了。大糕,早早就會被買回家。“但不能吃,連大年三十晚上都不能吃。尤其是不讓小孩子動。”大人們把大糕收藏好,等到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洗漱完畢,“奶奶、媽媽開啟大糕,一家人一人幾片糕,吃得很香。這叫開口糕!”有人上門拜年了,進門就要吃糕;走親訪友,大糕也是必備的禮品。
第四、添新衣
過新年,穿新衣。這是過春節衍生下來的傳統,全身上下都是新的,也有一種辭舊迎新的好兆頭。
第五、貼春聯
春節期間,每家每戶有貼春聯、貼年畫的習慣。不同的年畫代表著不同的寓意。在淮安人的習俗中,貼春聯大有講究。“要在大年三十晚上,吃飯前貼。
第六、除夕守歲
農曆一年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寓意為除舊迎新。淮安還有一個特別的習俗,就是將豆腐、年糕放在鍋裡和碗裡,這叫壓鍋(碗),大年初一一早開啟鍋(碗),就看到了豆腐,這叫頭福,年糕則寓意節節高。
-
6 # 美麗的女人86
各家各戶每當春節的來臨,都會打掃庭院,家裡的每一處,這是為了把那些粘在傢俱上的灰塵擦掉,寓意:來年有一個新的開始,辭舊迎新,貼對聯,放鞭炮,一家人親親熱熱吃年飯。
-
7 # 飛翔的羽毛11
過年的習俗各地都很多。比如請家堂、貼對聯、放鞭炮、猜謎語、集體團拜、彩車伴玩、打鐵花等等,這是山東博山的習俗。
-
8 # 山野50
有關過年的習俗有很多,全國各地習俗也各有不同。有些習俗有著極其深刻的道理,也有些習俗讓人想不通。無論是有沒有現實意義,我以為還是把它傳承下去。不要讓這個傳統節日的味道越來越淡。
我們這裡的習俗自進入小年開始,有的就開始蒸年糕、蒸豆包、做豆腐、打掃衛生等。臘月二十九下午貼對聯,二十九過年,在二十八貼。貼對聯又叫封門。要等家裡人全部到家後再貼。如果在二十九這天還沒到家的,要把大門的那幅對聯留下,等人進屋裡後再貼上。到了大年三十午飯前,要把宗譜掛在正屋的北邊。宗譜前擺一張桌子,把中午的飯菜裝五碗,放在供桌上。這就是祭祖,主要目的是讓晚輩知道他們的先人都有誰。自己又是第幾代人。太陽落山前,把屋裡屋外徹底打掃乾淨。水缸裡的水要裝滿。太陽落山後,要請年。
晚飯無論吃什麼,也要有餃子。有的地方把這頓飯叫做年夜飯。然後就開始守歲。過去沒有電視,一家人坐在一起包餃子,父母講著故事。現在人大多數都是一邊看電視,一邊吃著瓜子。此時家裡有小孩的,長輩要給壓歲錢。到了半夜12點,放鞭放炮,祭天。然後再吃餃子。我們稱之為發子。意思是新的一年,從子時開始生髮。緊接著就要給直系長輩親屬拜年。
大年初一要早起,放鞭放炮接福接財。祭拜列祖列宗。早飯吃餃子。然後長輩人在家等晚輩人前去拜年。初二拜財神,初三送年。過年這三天不掃地,實在太不像樣了,從外往裡掃,把垃圾堆放在一個陰暗角落。洗臉水和洗菜水不外倒。裝在一個渾水桶子裡,等過了初三後,和垃圾一起扔掉。
-
9 # 使用者開心果590
謝謝,幾十年過去了記得小時候在農村的習俗讓我念念不忘,現在住在城市裡這有才記憶裡才能想到那時候的習俗,記得小時候春節前半個月家家人家開始準備年貨了,有的淘米蒸年糕,說起蒸年糕也是很麻煩的,先把米淘好再在石磨裡磨成粉需要大半天的時間,再用正糕的專用工具放正農村的大鍋上再把米粉一層一層的蒸熟了再倒在一張長臺上再把米粉用手弄成一塊一塊的年糕,小孩子呢就在旁邊等著吃年糕吃,剛蒸出來的年糕真是滿屋的香味,雖然說蒸年糕很累人要到半夜大人做得開心小孩子吃得開心,過年前幾天條件好的就要殺豬殺雞每一家都很忙小孩子天天盼年到可以吃一飽,到了小年夜就要人炒瓜子,炒長生果,為了過個年天天要忙到半夜,小孩子更是開心因為這有過年才有好東西吃,吃好了年夜飯就放煙火,真是再開心的一個大年夜,在七十年代未那時候還沒有春晚但是年未很濃,幾十年過去了小時候的俗習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回憶,回答完畢謝謝。
-
10 # 第二個雨沫dear
過年一定要穿新衣、戴新帽,掃塵、貼對聯、守歲……一個也不落下。當然,也要吃好吃的。
一些農村也有一些迷信風俗,例如初一不掃地,初一不殺生,串門走親戚,物品的擺放,不能摔壞碗等。。。
初一不掃地。大凡除夕夜燒了鞭炮後,每家每戶的大門外都是鞭炮紙滿地,紅紅的,一地都是。老人說,這些廢紙都表示著家庭的福祿,大年初一不可以馬上打掃,任由其滿地紅。預示著新年的開門紅。
初一不殺生。農村人大多講究仁慈,雖然不個個信佛,但對生靈仍會有足夠的敬畏。因此,大年初一的一天裡,都不會殺生,並非多數吃素。如果一定要吃肉,只能是除夕夜留一些下來。初一的大街上一般也沒有魚肉賣,除了不殺生的原因,商販也要休息過年。
串門走親戚。從初二開始,農村裡便開始走親戚,從這村到那村,從這垌到那垌,挑著大粽與芝麻餅,加上豬肉與麵條,路上來往穿梭碰到的,基本上都是走親威的人。而挑著的籮裡,裝的大粽從東家到西家,有時會挑了幾天還是原來的那幾個大粽,因為各個親戚都不收大粽,或者,收了你家的又回禮給自家的你,反正大粽的個數不變。
在此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回覆列表
過年習俗,我個人覺得可以分為傳統習俗和新風尚。呵呵,傳統習俗,大家都知道的,因為傳說年首怕紅色,怕光,怕響聲,所以民間一般都會放鞭炮,掛春聯,貼窗花,發紅包,守歲,吃餃子,舞龍舞獅等等等等,全國文化大融合,這些基本應該都是共性的習俗。總感覺現在經濟條件好了,年輕人更追求自由,自我的一種價值釋放,年味真的是越來越淡了,由此誕生了過年的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