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朱學派
-
2 # 君發劉軍
其實這中間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是流傳在我們家鄉的一個傳說,並不是生我養我的故鄉,而是我在外求學的第二故鄉。那是一個產煤產鋼的地方,那是我十歲到13歲的時候,父親看我學習好,準備好好培養培養我,就把我帶到他工作的地方。雖然也很落後,但比老家農村要好一點,我們早時候吃飯一分錢的鹹菜,兩分錢每人一個饅頭,好像還要二兩糧票,那個時候生產隊還沒有分隊,在每人花一分錢買碗粥,早餐就交代了,中午是吃家裡自做的麵條,晚上做得了,給我留一碗,中午用煤油爐子熱一下。有時候爸爸過禮拜天的時候,帶我去食堂,吃兩毛錢一份的豆腐菜,再來一碗大米飯,那感覺比過年還要好,我有一次和爸爸說,他們每天中午就來個兩毛錢的豆腐菜,不行嗎?爸爸說我們家太窮了,那會兒爸爸每個月掙60多塊錢,要管著,包括爺爺奶奶小叔在內,一大家人的生活。那個年代穿的衣服都是帶補丁的,小孩多數都不穿襪子,我這人小時候就很懂事,知道家裡窮,就不再說類似的話,看到一同上學的孩子們,買了玩具,我也不朝大人要,而是和另一個小夥伴李文生,去街上撿廢鐵,賣了的錢自己去買玩具,那時候挺好的廢鐵一斤賣三分錢,為了買一個塊兒八毛的玩具,我們倆要辛苦一兩個月。我們倆常常感慨地說,老天爺賞賜給我們一塊錢就好了,不過有一次說這話的時候被李文生的媽媽聽見了,她說,二小,(我的小名),你這麼想有錢啊!我紅著臉說,阿姨,我們家太窮了,我每次看到同學們玩玩具,我都眼饞的不行,沒辦法,只好和文生倆人,一起去撿廢品賣掉去買玩具。文生媽說,在他老家有這麼一個美麗的傳說,一個窮人想發財,就每次過年的時候,往餃子裡包幾個小鋼蹦,一個餃子,包一個,別多放,一分的就行,這樣誰吃著就能發財,我聽到這個故事,高興的不行,正好當時是冬天,快過年了,我就回家磨著媽媽去包餃子,往裡頭放小鋼蹦兒的那種餃子,別說媽媽還真包了餃子,也是我那天運氣好,一連吃到三個有一分錢的餃子,我高興壞了,我說我要發財了,就跑出去找文生玩,也巧剛以出門,我就在路邊,撿到了兩元錢,那個時代的兩元錢可以買一套小人書,我高興的上竄下蹦,同時也把這個美麗的傳說的故事牢牢地記在了記憶裡中。其實現在回過頭來看看,那就是一種巧合而已。
回覆列表
過年包餃子時,有些地方有在餃子裡包豆腐或硬幣的習俗。
豆腐諧音是福、富。硬幣代表金錢和財富。在餃子裡包鋼鏰,吃餃子時,誰吃到了這個餃子。誰就要發大財。
這其實與求雨一樣。並非迷信。而是對美好願望期許和表達。
古人云:富貴,人之所欲。貧賤,人之不欲。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