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文: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稱有我之境.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則稱之為無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國有一個非常豐富的自然詩創作傳統,西歐十八、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詩人也創作了大量的自然詩。但從整個傳統來看,中西自然詩在美學境界上存在著微妙而有本質意義的差別,即中國自然詩創造了“無我之境”,西歐自然詩創造的是“有我之境”。關於這一點,透過中西方自然詩人中最具代表性的陶淵明與華茲華斯的比較,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而他們之間的差異從更根本上說是兩個文化傳統的差異,即中國有著悠遠而獨特的“天人合一”的觀念,西歐則主要是“天人相分”的傳統。 什麼是“有我之境”?王國維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即詩人在描寫自然景物時,偏重於主觀情思的直接流露。在所創造的詩境中,作者移情入景,景物非完全客觀的景物所呈現,而是帶有作者的濃厚色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比較具體明確和強烈。“以我觀物”這個我是一個現實的有意志的人,王國維曾把它稱作“欲之我”。這個“我”在對自然的審美觀照中,他本身的意志,往往以一種情緒,一種具有鮮明傾向與色彩的心境投射到自然物中,但自然物本身的自在性同那個“欲之我”是相對立的。在這當中,主體的思欲與意志使其對自然的審美本身可能也是反自然的,但自然的怡然和寧靜又會吸引主體暫時與“欲之我”分離,正如叔本華在論及西方詩時所說:“慾望(以個人利害為目的)和眼前環境的純粹觀照是奇妙地交織在一起的。”[4]這或許就是王國維所說“由動之靜時得之”的“有我之境”。
如文: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稱有我之境.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則稱之為無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國有一個非常豐富的自然詩創作傳統,西歐十八、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詩人也創作了大量的自然詩。但從整個傳統來看,中西自然詩在美學境界上存在著微妙而有本質意義的差別,即中國自然詩創造了“無我之境”,西歐自然詩創造的是“有我之境”。關於這一點,透過中西方自然詩人中最具代表性的陶淵明與華茲華斯的比較,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而他們之間的差異從更根本上說是兩個文化傳統的差異,即中國有著悠遠而獨特的“天人合一”的觀念,西歐則主要是“天人相分”的傳統。 什麼是“有我之境”?王國維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即詩人在描寫自然景物時,偏重於主觀情思的直接流露。在所創造的詩境中,作者移情入景,景物非完全客觀的景物所呈現,而是帶有作者的濃厚色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比較具體明確和強烈。“以我觀物”這個我是一個現實的有意志的人,王國維曾把它稱作“欲之我”。這個“我”在對自然的審美觀照中,他本身的意志,往往以一種情緒,一種具有鮮明傾向與色彩的心境投射到自然物中,但自然物本身的自在性同那個“欲之我”是相對立的。在這當中,主體的思欲與意志使其對自然的審美本身可能也是反自然的,但自然的怡然和寧靜又會吸引主體暫時與“欲之我”分離,正如叔本華在論及西方詩時所說:“慾望(以個人利害為目的)和眼前環境的純粹觀照是奇妙地交織在一起的。”[4]這或許就是王國維所說“由動之靜時得之”的“有我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