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511048512836

    第一步 瞭解病人的病情和臨床資料,以明確每個病人 CT閱片的目的和重點。

    第二步 瞭解CT影象上的資訊。

    CT影象上有許多資訊,包括病人的材料,如姓名、CT號、性別、年齡等,與技術條件資訊,如掃描序號、KV、MAS、層厚、掃描架轉角、是平掃還是增強掃描、窗技術情況、興趣區大小及CT值等等,其中重點觀察病人的性別、年齡、掃描層厚、是平掃還是增強掃描、窗技術情況、興趣區大小及CT值,這些資訊對診斷很有幫助。

    第三步 仔細觀察每一幅平掃影象。

    1.CT影象是斷層影象,所以要了解某一器官的全部情況,如腦或肝則需一組連續系列多幅影象,常為10幅乃至幾十幅。對每一幅影象都要仔細觀察,要按掃描層次的順序閱片,既可以從上到下,也可從下到上有順序地逐層閱片,這有助於識別部分容積效應,也不至於把某些管道性正常解剖結構誤認為病變或腫瘤。注意觀察每一器官或結構是否正常,並盡力對每一影像給予合理解釋,然後透過思維而構成某一器官或結構的立體影象。

    2.注意閱讀不同窗寬和窗位技術條件下的CT影象。“窗寬”和“窗位”是根據檢查的目的要求和部位確定的,合適的“窗寬”、“窗位”的 CT影象才不會遺漏病灶。如胸部 CT有肺窗和縱隔窗,可先觀察肺窗片,再觀察縱隔窗片,也可反之,或同一層面肺窗和縱隔窗對照著觀察。

    第四步 以形態、密度等多方面分析每一個器官。

    形態方面主要觀察器官的大小、形態、輪廓變化;密度方面主要觀察器官的密度有無一致性(普遍性)或侷限性增高或減低。對於侷限性密度改變要注意病灶的位置、CT值、大小、數目、形態、輪廓、邊緣及相鄰結構的變化;另外還要觀察器官的位置有無改變。凡是病灶密度低於所在器官或結構的密度,稱之為低密度灶;若病灶密度高於所在器官或結構的密度,稱之為高密度灶;若病灶密度與所在器官或結構的密度相等或相近,稱之為等密度病灶;若病灶兼有高、低、等密度改變稱之為混雜密度灶。

    第五步 仔細觀察每一幅增強掃描影象。

    要與平掃影象相對照進行觀察,注意分析病變有無強化、強化的程度及強化形式,對於動態增強,要注意觀察不同時相(如動脈期、門脈期等)病變的強化特點,以利於定性診斷。

    如果增強掃描後,病灶密度仍同平掃時一樣,即沒有密度改變,稱為無強化,如果病灶密度增高了,稱之為有強化。強化的程度可以是輕微強化或明顯強化。強化的形式大致可分為均勻強化、斑狀強化、環狀強化和不規則強化。均勻強化是指病灶密度呈均勻一致的增高,使病灶邊緣更為清楚;斑狀強化是指病灶呈斑點狀、斑片狀密度增高;環狀強化是指病變周邊出現線狀或帶狀高密度影;不規則強化則是病變強化形態不一,成為混雜密度。

    第六步 結合臨床資料,綜合分析,得出正確的診斷。

    結合病人的臨床資料(包括病人的年齡、性別、症狀、體徵、實驗室檢查、現病史、既往史、居住地、職業史等)和其他輔助檢查結果(如X線檢查、超聲檢查等),進行綜合分析,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庫裡的投籃姿勢適合普通人練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