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的最初本義是指:長江,如同“河”是指黃河。江河的區別可從兩個角度來看:
① 地域上的區別(南“江”,北“河”)比如中國南方的河流多稱為“江”,例如:長江、珠江、錢塘江、岷江、怒江、金沙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灕江、麗江、九龍江等等。可見南方人一般習慣把河流稱之為“江”。北方的河流人們多稱為“河”,例如:黃河、淮河、渭河、經河、洛河、汾河、青河、遼河、飲馬河、沁河、柴達木河、塔里木河等等。可見北方人習慣把河流稱之為“河”。
人們對江河名稱上的劃分區域和傳統南北劃分略有不同西藏、四川、重慶、湖北、江西、浙江(含)以南多稱“江”,以北多稱“河”。這是南方北方對河流命名習慣上的區別。② 規模上的區別(大“江”,小“河”)雖然有地域的大致劃分,但凡事沒有絕對。人們在對河流命名時也會根據河流的大小規模來區別稱之為“江”或“河”。我們看看例外:北方的嫩江、鴨綠江、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南方有象瀏陽河之類的河),這些河流在北方被稱為“江”;
而這些“江”的共同之處在於長度、流量、流域,規模上是較大的,所以除了地域對河流命名的習慣外,人們通常會把一些小的河流稱為“河”,而對於大一點的“河”人們習慣上稱之為“江”。
什麼是“海”?在現代人觀念裡,是指“大洋靠近陸地的部分”,但在古人的認識裡,類似於海的大湖也叫做“海”,“裡海”、“青海”、“洱海”之類稱名傳承至今。“海”是廣大的,因此,它又可以指稱具有“大”或“多”的意義特徵的事物:可稱“連成大片的很多同類的事物”;
如“人海”、“火海”之“海”;可指“大的容量、口氣“,如“海碗”、“海量”、“誇下海口”之“海”。值得注意的是,“海”還可以表示“國外的“,如“海棠”、“海棗”之“海”。與此相應,“海內”指中國之內,“海外”指中國境外,“海關”則是設在國境上的國家行政監督機關。
顯然,“海”的這種用法表明,人們似乎把“海”看成了中國與外國的分界線。這種奇特的認識是如何形成的呢?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不能不瀏覽一下“海”的歷史。 “海”曾經是方向的代名詞,古書中有“四海猶四方”的說法。這表明,在古人心目中,海是天下的盡頭,所以可成為方向的名稱。古人之所以會形成這種空間概念,答案可以從古人對於“海”字的聲訓中求得:“梅者,晦也。
“"海者,晦暗無知也。”古人聲訓,意在揭示詞語的得名因由。所以以“晦”釋“海”,實際表明了這樣一種歷史事實:由於缺乏航海能力,先民面對茫無際涯的大海,唯有望洋興嘆而不得知其詳,更不瞭解大海之外另有新大陸,所以便將它視為天下的盡頭了。
華夏先民以為自己所居的黃河流域中原一帶為天下的中心,故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而中國四周的異族則被認為處於大地周邊,因為他們近於海,所以也被稱之為“海”,古書中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的說法。
這樣一來,“海”就很自然成了“中國”的界限;“海內”、“海外”等一系列詞語,實際上都是古人透過其有色眼鏡來看“海”的觀感表述。什麼是湖?陸地上窪地積水形成的、水域比較寬廣、換流緩慢的水體。在地殼構造運動、冰川作用、河流衝淤等地質作用下,地表形成許多凹地,積水成湖。
露天採礦場凹地積水和攔河築壩形成的水庫也屬湖泊之列,稱人工湖。湖泊因其換流異常緩慢而不同於河流,又因與大洋不發生直接聯絡而不同於海。在流域自然地理條件影響下,湖泊的湖盆、湖水和水中物質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使湖泊不斷演變。
湖泊稱呼不一,多用方言稱謂。中國習慣用的陂、澤、池、海、泡、蕩、澱、泊、錯和諾爾等都是湖泊之別稱。
江的最初本義是指:長江,如同“河”是指黃河。江河的區別可從兩個角度來看:
① 地域上的區別(南“江”,北“河”)比如中國南方的河流多稱為“江”,例如:長江、珠江、錢塘江、岷江、怒江、金沙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灕江、麗江、九龍江等等。可見南方人一般習慣把河流稱之為“江”。北方的河流人們多稱為“河”,例如:黃河、淮河、渭河、經河、洛河、汾河、青河、遼河、飲馬河、沁河、柴達木河、塔里木河等等。可見北方人習慣把河流稱之為“河”。
人們對江河名稱上的劃分區域和傳統南北劃分略有不同西藏、四川、重慶、湖北、江西、浙江(含)以南多稱“江”,以北多稱“河”。這是南方北方對河流命名習慣上的區別。② 規模上的區別(大“江”,小“河”)雖然有地域的大致劃分,但凡事沒有絕對。人們在對河流命名時也會根據河流的大小規模來區別稱之為“江”或“河”。我們看看例外:北方的嫩江、鴨綠江、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南方有象瀏陽河之類的河),這些河流在北方被稱為“江”;
而這些“江”的共同之處在於長度、流量、流域,規模上是較大的,所以除了地域對河流命名的習慣外,人們通常會把一些小的河流稱為“河”,而對於大一點的“河”人們習慣上稱之為“江”。
什麼是“海”?在現代人觀念裡,是指“大洋靠近陸地的部分”,但在古人的認識裡,類似於海的大湖也叫做“海”,“裡海”、“青海”、“洱海”之類稱名傳承至今。“海”是廣大的,因此,它又可以指稱具有“大”或“多”的意義特徵的事物:可稱“連成大片的很多同類的事物”;
如“人海”、“火海”之“海”;可指“大的容量、口氣“,如“海碗”、“海量”、“誇下海口”之“海”。值得注意的是,“海”還可以表示“國外的“,如“海棠”、“海棗”之“海”。與此相應,“海內”指中國之內,“海外”指中國境外,“海關”則是設在國境上的國家行政監督機關。
顯然,“海”的這種用法表明,人們似乎把“海”看成了中國與外國的分界線。這種奇特的認識是如何形成的呢?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不能不瀏覽一下“海”的歷史。 “海”曾經是方向的代名詞,古書中有“四海猶四方”的說法。這表明,在古人心目中,海是天下的盡頭,所以可成為方向的名稱。古人之所以會形成這種空間概念,答案可以從古人對於“海”字的聲訓中求得:“梅者,晦也。
“"海者,晦暗無知也。”古人聲訓,意在揭示詞語的得名因由。所以以“晦”釋“海”,實際表明了這樣一種歷史事實:由於缺乏航海能力,先民面對茫無際涯的大海,唯有望洋興嘆而不得知其詳,更不瞭解大海之外另有新大陸,所以便將它視為天下的盡頭了。
華夏先民以為自己所居的黃河流域中原一帶為天下的中心,故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而中國四周的異族則被認為處於大地周邊,因為他們近於海,所以也被稱之為“海”,古書中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的說法。
這樣一來,“海”就很自然成了“中國”的界限;“海內”、“海外”等一系列詞語,實際上都是古人透過其有色眼鏡來看“海”的觀感表述。什麼是湖?陸地上窪地積水形成的、水域比較寬廣、換流緩慢的水體。在地殼構造運動、冰川作用、河流衝淤等地質作用下,地表形成許多凹地,積水成湖。
露天採礦場凹地積水和攔河築壩形成的水庫也屬湖泊之列,稱人工湖。湖泊因其換流異常緩慢而不同於河流,又因與大洋不發生直接聯絡而不同於海。在流域自然地理條件影響下,湖泊的湖盆、湖水和水中物質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使湖泊不斷演變。
湖泊稱呼不一,多用方言稱謂。中國習慣用的陂、澤、池、海、泡、蕩、澱、泊、錯和諾爾等都是湖泊之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