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先要從古代書院的功能說起,現在公認古代書院的功能,分為教書、藏刻書、祭祀三個方向。其中教書這方面,又分為日常和臨時兩個部分。日常的的教學部分,自然以儒家經典為主,四書五經,十三經等等都是基本教材,有專門的老師負責教授,其實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讀,然後不懂的再與老師交流,所謂傳道授業解惑,道與業都在聖賢書中,老師只要做好解惑就行了。為了保證學習質量,書院多會定期考試,以檢驗讀書成果,考試內容參見科舉……書院在中國唐朝時候就已經產生,宋元時非常興盛,明時衰落,自清時再興,但其時書院的性質則已經與以往不同了。這主要是因為,唐宋時的書院都是私人辦的,院長“山主”大多是有名的學問家,其辦書院的目的就是為了弘揚學問,而前來求學的學子也多是為了求知而來,與正統的“官學“學而優則仕”的體系不是一路,其傳播的思想甚至都不是正統的統治思想,而是更加學術化的東西。宋時,朝廷曾經有過規定,非“官學”出身不得入仕,但是後來理學思想開始在全國佔統治地位,而書院正式理學思想建立與傳播的中心,所以朝廷與書院妥協,書院盛極一時。從元開始,朝廷開始扶植書院,撥款送地給經費賜書等等,明清時朝廷的賞賜更成了很多書院經費的主要來源,這看似是好事,但是卻斷了書院的文化根基。使得書院雖不是“官學”體系中的一員,卻成了考取舉人後再向上考的那些學子們“進修”和“復讀”的場所,其思想也被限制在必須與正統思想相一致的桎梏中,書院的老師純粹成了傳聲筒。但是這只是書院的日常教學部分,書院還有一些臨時性教學的部分,可以說,特別是明清後,這才是古代書院教育的精髓。古代的書院,特別是那些規模較大名氣較高的書院,都會不定期的請一些當事的大學問家去其地講學,講學內容以其所專的學問,而且這些講學多是不限聽眾的,也就是說,不管是不是書院學生,或者是什麼流派的,都可以去聽。這些學者就像現在的著名教授一樣,很多都是有歸屬的,他們在某個書院擔任教職,同時又不斷被其他書院請去講課,而他們也經常自己到別的書院去與其他書院的學者探討學術,而當地的學子自然也從這樣的學術探討中受益匪淺。
這首先要從古代書院的功能說起,現在公認古代書院的功能,分為教書、藏刻書、祭祀三個方向。其中教書這方面,又分為日常和臨時兩個部分。日常的的教學部分,自然以儒家經典為主,四書五經,十三經等等都是基本教材,有專門的老師負責教授,其實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讀,然後不懂的再與老師交流,所謂傳道授業解惑,道與業都在聖賢書中,老師只要做好解惑就行了。為了保證學習質量,書院多會定期考試,以檢驗讀書成果,考試內容參見科舉……書院在中國唐朝時候就已經產生,宋元時非常興盛,明時衰落,自清時再興,但其時書院的性質則已經與以往不同了。這主要是因為,唐宋時的書院都是私人辦的,院長“山主”大多是有名的學問家,其辦書院的目的就是為了弘揚學問,而前來求學的學子也多是為了求知而來,與正統的“官學“學而優則仕”的體系不是一路,其傳播的思想甚至都不是正統的統治思想,而是更加學術化的東西。宋時,朝廷曾經有過規定,非“官學”出身不得入仕,但是後來理學思想開始在全國佔統治地位,而書院正式理學思想建立與傳播的中心,所以朝廷與書院妥協,書院盛極一時。從元開始,朝廷開始扶植書院,撥款送地給經費賜書等等,明清時朝廷的賞賜更成了很多書院經費的主要來源,這看似是好事,但是卻斷了書院的文化根基。使得書院雖不是“官學”體系中的一員,卻成了考取舉人後再向上考的那些學子們“進修”和“復讀”的場所,其思想也被限制在必須與正統思想相一致的桎梏中,書院的老師純粹成了傳聲筒。但是這只是書院的日常教學部分,書院還有一些臨時性教學的部分,可以說,特別是明清後,這才是古代書院教育的精髓。古代的書院,特別是那些規模較大名氣較高的書院,都會不定期的請一些當事的大學問家去其地講學,講學內容以其所專的學問,而且這些講學多是不限聽眾的,也就是說,不管是不是書院學生,或者是什麼流派的,都可以去聽。這些學者就像現在的著名教授一樣,很多都是有歸屬的,他們在某個書院擔任教職,同時又不斷被其他書院請去講課,而他們也經常自己到別的書院去與其他書院的學者探討學術,而當地的學子自然也從這樣的學術探討中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