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子小寫

    國家地位跟不上,諾貝爾獎只是西方人的獎項,標準有西方人設立,本來就不公平,奧巴馬都能得諾貝爾和平獎,只是這兩年中國國家影響力強大了,中國才兩個人獲得了諾貝爾獎。

  • 2 # 國病

    我覺得不要太過於神化了諾貝爾獎,諾貝爾獎含金量高的只是自然科學獎項。文學獎會涉及很多文學以外的因素,政治、價值觀、翻譯量、歐美人的口味等等。和平獎就是個笑話。比如奧巴馬當了總統,啥也沒幹就得獎了。所以和平獎是純政治。

    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項確實是實打實的,取得的成就和貢獻那是可以量化,可以明確看到的。而文學獎和和平獎就沒有量化標準了。如果文學獎主要考量的是被提名者的作品在本區域的影響力和學術成就的話,結果就不一樣了。然而不是這樣。比如莫言之所以得獎被認為是因為他的作品翻譯量比較大,歐美人熟知率較高。而歐美看重他的作品很大程度又是因為描寫了計劃生育、傳統弊病這類題材。也就是說很像是價值觀和歐美人口味優先的。這樣就導致與我們的口味以及從漢語言角度看發生了不一致。莫言作品不是不好,但很多人都覺得不是最好的那一個。當代的王朔、蘇童、陳忠實等等都不錯。所以這樣,諾貝爾文學獎含金量不高。反正我是不太當回事。

    民國時代文學上有成就的是很多的,現在看那些作品都是閃光的。我就很喜歡民國文學,因為它可以看到不一樣的中國。尤其傳統華人身上那種禮數,那種說話的方式。但非得找一個巨匠確實很困難。魯迅又沒有寫過長篇,所以從我們自己這裡看確實沒有能影響世界的文學巨匠出現。但是哪有那麼多巨匠,雨果那種級別的有幾個呢?所以諾貝爾文學獎與巨匠不沾邊。更多就是歐美人的口味和政治、價值觀。民國時期中國處於積弱期,誰會把你放在眼裡。所以人家都不會把你放在考慮範圍。哪來的得獎。

    我覺得沒必要在乎諾貝爾文學獎,重視科學獎就可以了。再記住和平獎就是笑話就夠了。

  • 3 # 子亦語

    諾獎帶有政治色彩,什麼時候能輪上中國,要看時機。 再說,所謂民國大師也是相對的,在當時,只是稱名流、聞人而已,“大師”的稱號多是今人給予的。此外,當時中國的科技、文化與世界先進水平比,差距很大,外國對諾獎自有一套評判標準和稽核體制,中國事實上很難達標。再進而言,當時一個貧弱積集的中國,能讓諾獎的眼光惠顧到?

  • 4 # 老虎他爹

    理科不敢說,只說文學獎吧,個人認為,民國時的大師與世界之間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

    首先,當時東西方社會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這讓中國作家在世界性和中國性之間難以取捨(這個問題在今天也依然存在)。

    比如魯迅,他偏重中國問題,從文化影響來說,還是非常大的,但他的作品很難被外國讀者接受,畢竟中國當時的困境與別人面對的困境不同,隨著時間推移,今天讀者對魯迅也不太喜歡了,因為相關的困境弱化了,乃至解決了,那麼讀者就很難與魯迅達成共鳴。

    當時中國文化面臨著反封建的問題,幾乎所有中國作家都繞不開,可西方社會經文藝復興後,這個問題已不再困擾他們了。當西方讀者看到中國作家筆下的反封建文章時,只能用獵奇的眼光看,會驚訝於當時中國社會的落後與黑暗,以及當時中國家長的邪惡與腐敗,其實這都未必是實情。這些中國小說一旦獲得國際聲譽,反而會讓中國讀者感到不滿,覺得是在“揭醜”,比如熊式一對凌叔華便非常不滿。

    賽珍珠因寫中國在美國影響很大,但當時中國作家對賽珍珠普遍不滿,認為她雖然讓美國讀者瞭解了中國,卻更讓美國讀者誤會了中國。魯迅曾經批賽珍珠是帶著殖民主義者的眼睛來看中國,但晚年魯迅也曾反悔,說:對賽珍珠的評價可能不正確。

    其實,郁達夫模仿佐藤春夫(他自認為模仿的水平不高)、張愛玲模仿毛姆(初期毛姆沒有中譯本,所以初期人們沒看出來)、《子夜》模仿了《金錢》(左拉的名著)、《家》《春》《秋》模仿《紅樓夢》、曹禺模仿易卜生……可見,當時模仿還是比較普遍的。

    其三,民國文學越到後來發展越好。

    雖然,民國文學初期基本是在模仿,許多大師其實是模仿家,但到後期,確實湧現出一些有美學自覺、堅持原創、有獨特審美個性的作家,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沈從文、老舍、路翎、張愛玲等,可惜在時代的衝擊下,他們很難持續地進行嚴肅文學創作,所以對世界文學發展的貢獻有限。

    諾貝爾獎會比較關注從文學史角度看對文學發展有貢獻的作家,此外也會拾遺補缺,將一些地方風格收入進來,以體現其世界性。從這個角度看,老舍、沈從文、莫言都還是夠格的,此外始終覺得殘雪不錯。

    中國作家何時能寫出讓西方作家模仿的小說,創造出獨特的審美風格,能像南美洲文學爆炸,或俄羅斯文學那樣,那麼就算不獲得諾貝爾獎,也只能說是諾獎的遺憾。

  • 5 # 偉心透明

    那時候中國革命應值世界大潮,但那時候的世界是歐洲人的世界。既是國民時期的大師怎能亮出歐洲的卓絕輝煌,紐約的美女,倫敦的帥男怎能與你上海.北平.比俏貨。但當民國革命英雄與歐洲比煌,也只是小菜一碟,而輝煌盛世在歐洲。

  • 6 # 非洲熊貓

    民國如果真是所謂的“大師輩出”,是誰培養的?——清政府!實際上,所謂“民國大師輩出”只是一個以訛傳訛的傳說。民國時期,中國文盲率超過80%,而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不足0.3%,這種情況下,凡是有點文化或者緋聞的知識分子,都可以稱為“大師”。舉個例子,很多果粉都說徐志摩是大師,但是對徐志摩的作品幾乎一無所知,只知道《再別康橋》一首詩以及他的緋聞。實際上,徐志摩在文學影響力上,幾乎為0,只是他的緋聞太多,甚至為人不恥。他的表弟金庸先生都對這個表哥嗤之以鼻。矮個子中的高個子,就被稱為大師,實際上仍然遠遠落後於世界文化。現代中國在科技和文化上,大師輩出,正是太多了,反而不顯眼甚至說不出名字。其實全球也是一樣。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物理學家、文學家、畫家等等,你可以說出一大堆,現代物理學家你能說出幾個呢?

    至於諾貝爾獎,並不用太在意,本來那個東西就是不公平的。得到諾貝爾科學獎的人確實是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沒有得到諾貝爾科學獎的人,有很多同樣做出了巨大貢獻,只是那個獎,說實話的,在今天,根本不夠發。而至於文學獎與和平獎,當做笑話即可。

  • 7 # 嘉木臨澤

    首先是國家在國際地位,國家百廢待興。包括先進的各種各樣的思想、技術都來自西方。等於當時國家就像是塊海綿,不管好的壞的都是拿來主義照抄不誤。你想想哪個國家經歷了百年戰火,列強紛爭。

    其次傳統的被西方世界打壓,工業技術確實是落後太多 畢竟咱們是半封建跨入民國,以前底子本來就是薄弱,靠自己的老傳統解決不了問題,所以紛紛把眼光轉移到國際,需要高一點的更高的更好的物質及思想。

    再之西方的自傲偏見也是明顯的,需要一個轉變時期。而當時的情況人心角度,必竟戰亂多年的國域,需求點在如何取得技術和國外支援上。

    最後還是一句話:一個民族強大才是走向未來的基石。所以安定團結的大陸環境需要大家一起維護,讓我們記住恥辱,以開放的心懷面向世界。

  • 8 # 四方有貴人

    因為民國時期中國還未強大,受西方國家的恥視。現在中國強大了相信莫言之後會有更多華人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才輩出。

  • 9 # 紅塵彌勒

    現今的好多人都基本陷入了一個誤區,就是民國期間,奇才曠世,大師輩出,人傑地靈,鍾靈毓秀,實則大謬也!

    要說民國期間出了幾個名人也不無道理,但國無盛世,其理必哀(cui)。

    咱們其實可以數得過來,民國的真正學問家不是沒有,但都基本籍籍無名,所謂:黃鐘譭棄,瓦釜雷鳴,也叫做:世胄攝高位,英俊沉下僚。反倒是讓一些沽名釣譽的小人奪了風頭佔了上風。

    不信你翻翻史書,然後對照各位所謂大師的德行逐一檢驗,就會發現其實所謂的大師,就是佔得一時先機,又恰好腹有良謀,便乘勢而上,榮膺了各種頭銜,然後被後進們舉譽過度,就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浪蕩子,拈花惹草當仁不讓,但要說學問深究其裡,那就腹內草莽,不尷不尬地流於俗套了。

    當然,民國也不能一棍子打死,真正的大師確有其人,但不是當今炒得沸沸揚揚的一些無聊之輩。

    至於諾獎,前面說了,國無盛世,任誰也會看人下菜碟,落井下石可以,舉認茂才確無道理,自然不被青眼相加,也就順理成章,完全可以理解了。

  • 10 # 文史偶寄

    據說有人搞了個民國大師排行榜,前十位分別為:王國維、梁啟超、章太炎、陳寅恪、黃侃、劉師培、王力、季羨林、徐復、錢鍾書。

    這些人應該說都算得上大師。但還應該加上一些人,如馮友蘭、顧頡剛、魯迅等人。

    這些人,大多從事詞學、戲曲、史學、經學、佛學、儒學、文學、哲學研究。

    再來看諾貝爾獎,有六個獎項: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

    因此,上述大師如果有機會獲獎,大概會諾貝爾文學獎。

    較真的人可能會說,這些大師是學者,文學水平不會高到哪裡,而且他們也沒寫出過優秀的文學作品,更沒寫出過知名的小說。

    但是,不要忘了,哲學家羅素曾因為寫《西方哲學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按此邏輯,也許梁啟超、錢鍾書、馮友蘭等人是有機會獲獎的。

    但為何這些人沒有獲獎呢?

    我覺得吧,還是因為中西交流溝通不足造成的!那些大師的文章基本上沒被翻譯成外文,就更不可能獲獎了!

    有些人說,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大師水平不夠!這算是自卑自賤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季花帶花苞,但是花苞上有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