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門山》是一首山水詩。天門山在今安徽省當塗縣,包括東梁山與西梁山二山,兩山夾江兀立,崖峭如削,對峙如門,合稱天門山。在這首詩中,詩人為我們成功地再現了長江中下游天門山磅礴奇詭鬼斧神工的自然美,表現了詩人豪放、傲岸的非凡個性,流露了其一腔愛國熱情。
首句“天門中斷楚江開”,以天門山與長江的關係,反襯天門山氣勢的雄峻險要。因為天門天險的獨特風姿是“夾據洪流”、扼江而立,因此詩人採用側面烘托的藝術手法,渲染長江洪流的湍急與威力,進而反襯出天門山的壯麗奇觀。在李白看來,“天門中斷”是大自然的造化使然,是滔滔的長江之水猛烈衝擊所致。
次句“碧水東流至此回”,是指長江在天門山附近流向由東向轉北,也暗示了天門山雄視一切、鎮懾洪流的威力。“碧水”寫出了長江流水之澄清,“東流”是寫長江總的流向,“回”字力度很強,極富動態美,既寫出了長江到天門山處江水曲折回蕩、漩渦叢生的奇險和壯美,又突現了天門山一段江水流向的陡然轉變。正是從一個“回”字中,我們才更加深刻地領會出天門山扼江迴流的雄偉氣勢。
第三句“兩岸青山相對出”,是正面刻劃天門山的山勢。“兩岸”指出了天門山與長江的關係。“相對”二字,恰到好處地表現出天門山隔江兀立、崖峭如削、對峙如門、巧奪天工的雄姿,給人以只可仰觀的高峻感。一個“出”字,出神入化,化靜為動,令人感到鬱鬱蔥蔥的天門山生機盎然,更增添了畫面的動態美感。
末句“孤帆一片日邊來”,是詩人順著天門山遠眺一幅遠景。“孤帆一片”是想以背景的單純突現“孤帆”之高大。“日邊”寫出了長江遠景浩瀚迷茫,給人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而一個“來”字,又給遠景注入了活潑新鮮的色彩和血液,使畫面頓顯活躍,具有不斷變幻的美感。
《望天門山》所展現的藝術畫面,不僅以動顯靜具有動態美,而且用字也鮮亮明麗,熠熠生輝,從而給畫面造成一種活潑新鮮、明亮清晰的色彩美。在這首詩中,江水澄碧,山色青青,白帆悠悠,紅日噴薄..都給人以生機蓬勃的感覺。而這些色彩,與詩歌所表現的感情又都無比和諧,表現了這位才華橫溢、氣度超凡的愛國詩人意氣風發的豪放之情。
《望天門山》是一首山水詩。天門山在今安徽省當塗縣,包括東梁山與西梁山二山,兩山夾江兀立,崖峭如削,對峙如門,合稱天門山。在這首詩中,詩人為我們成功地再現了長江中下游天門山磅礴奇詭鬼斧神工的自然美,表現了詩人豪放、傲岸的非凡個性,流露了其一腔愛國熱情。
首句“天門中斷楚江開”,以天門山與長江的關係,反襯天門山氣勢的雄峻險要。因為天門天險的獨特風姿是“夾據洪流”、扼江而立,因此詩人採用側面烘托的藝術手法,渲染長江洪流的湍急與威力,進而反襯出天門山的壯麗奇觀。在李白看來,“天門中斷”是大自然的造化使然,是滔滔的長江之水猛烈衝擊所致。
次句“碧水東流至此回”,是指長江在天門山附近流向由東向轉北,也暗示了天門山雄視一切、鎮懾洪流的威力。“碧水”寫出了長江流水之澄清,“東流”是寫長江總的流向,“回”字力度很強,極富動態美,既寫出了長江到天門山處江水曲折回蕩、漩渦叢生的奇險和壯美,又突現了天門山一段江水流向的陡然轉變。正是從一個“回”字中,我們才更加深刻地領會出天門山扼江迴流的雄偉氣勢。
第三句“兩岸青山相對出”,是正面刻劃天門山的山勢。“兩岸”指出了天門山與長江的關係。“相對”二字,恰到好處地表現出天門山隔江兀立、崖峭如削、對峙如門、巧奪天工的雄姿,給人以只可仰觀的高峻感。一個“出”字,出神入化,化靜為動,令人感到鬱鬱蔥蔥的天門山生機盎然,更增添了畫面的動態美感。
末句“孤帆一片日邊來”,是詩人順著天門山遠眺一幅遠景。“孤帆一片”是想以背景的單純突現“孤帆”之高大。“日邊”寫出了長江遠景浩瀚迷茫,給人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而一個“來”字,又給遠景注入了活潑新鮮的色彩和血液,使畫面頓顯活躍,具有不斷變幻的美感。
《望天門山》所展現的藝術畫面,不僅以動顯靜具有動態美,而且用字也鮮亮明麗,熠熠生輝,從而給畫面造成一種活潑新鮮、明亮清晰的色彩美。在這首詩中,江水澄碧,山色青青,白帆悠悠,紅日噴薄..都給人以生機蓬勃的感覺。而這些色彩,與詩歌所表現的感情又都無比和諧,表現了這位才華橫溢、氣度超凡的愛國詩人意氣風發的豪放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