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速速影片

     《黃石公三略》,亦稱《三略》,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兵書,相傳作者為漢初隱士黃石公。最早提及此書的是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張良刺殺秦始皇未成,遭追捕,被迫隱姓埋名藏匿於下邳(今江蘇邳縣),在這裡遇見一自稱 谷城山下黃石即我 的老者,授其一部《太公兵法》,即《黃石公三略》,其後此公便不見於史載。張良得書,潛心研究,後幫助劉邦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漢政權。但據考證,《黃石公三略》的成書當不早於西漢中期,它是後人在吸收先秦優秀軍事思想的基礎上,總結秦漢初政治統治和治軍用兵的經驗,假託前人名義編纂而成,其中有許多獨到之處。   《黃石公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個部分,共3800餘字。與前代兵書不同,它是一部專論戰略的兵書,尤其側重闡述政略,這是該書的一個顯著特點。它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專講戰略的專著。《三略》的另一個特點,即是大量引用古代兵書《軍讖》、《軍勢》中的內容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共引用了700餘字,佔全書的1/6強。因而為後人保留了這兩部已佚兵書的部分精華。   《三略?上略》共2100餘字,佔全書的一半以上,內容豐富,是全書的主要部分。其主要內容:

    ①強調 民本 、 兵本 思想,注重收攬人心、民心。這也是該書政略思想的核心。《三略》開篇即指出: 夫主將(治理、統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志於眾。故與眾同好,靡不成;與眾同惡,靡不傾(摧毀)。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 ,從戰略的高度,指出人心向背,對於治國安邦的重要意義。這裡的 英雄 指德才傑出的文臣武將, 通志於眾 的 眾 指民眾、庶民。它不僅強調收攬英雄之心,同時指出君主的意願要與民眾相貫通,強調上下要同心,體現了它的 民本 思想。《三略》認為: 英雄者,國之於;庶民者,國之本。   得其幹,收其本,則政行而無怨。 它還指出: 夫為國之道,恃賢與民 ,這裡的 賢 也即 英雄.《三略》十分重視收攬 英雄之心 、 民心.對於 英雄,它認為不僅要 使賢如腹心 ,而且要 獲城割之,獲地裂之,獲財散之 ,依功進行封賞,並且 賞功不逾時 ;對於庶民百姓,它強調要廣施恩惠,愛護民眾,具體應做到: 務耕桑,不奪其時;薄賦斂,不匱其財;罕徭役,不使其勞 ,這樣既可以獲得民眾的支援,同時也增加了國力。《三略》還引用《軍讖》: 興師之國,務先隆恩;攻取之國,務先養民 的思想,強調富國先富民,只有國富民強,才能克敵制勝。從注重收攬人心的角度出發,《三略》指出治國統軍的根本在於 察眾心,施百務 ,即體察各類人物的心理特徵和變化,採取相應的對策,並列舉出20個心態各異的人物,一一提出治理辦法,總的原則是,消滅懷有敵意的人,爭取一切可以利用的人。《三略》的 民本 思想體現在軍略上,即是 兵本 思想,強調士兵在戰爭中的作用。它認為: 夫統軍持勢者,將也;制勝破敵者,眾也。以寡勝眾者,恩也;以弱勝強者,民也。 並指出 能使三軍如一心,則其勝可全。 《三略》的 兵本 思想,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史上的重大進步。

    ②主張治國統軍要根據具體情況的發展變化,柔、弱、剛、強四者兼施,巧妙運用。《三略》借《軍讖》之語,指出: 柔能制剛,弱能制強 ,並解釋說: 柔者,德也;剛者,賊(禍害、災難)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怨之所攻。 因此只有 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才會使國家強盛,前途遠大,單純用柔用弱或用剛用強,都將使國家衰弱、滅亡。《三略》還認識到,人的主觀認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指出: 端末未見,人莫能知 ,並認識到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因此提出戰略戰術的制定,要依據敵情的實際變化而不斷修正,改變, 不為事先,動而輒隨 , 因敵轉化.這些思想都體現了它樸素的軍事哲學思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南鋼到八一公園坐什麼車?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