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話題,小西只能再次感慨到讀博真的不易。前天,小西看到一篇文章就是解析申請-考核制(博士入學渠道之一),其中有一句話說得很到位,即“普通招考,報名了起碼有資格考試;而申請-考核制,太多的人連資格審查都過不了”。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2019年2月釋出)中,著重提及“完善博士生申請-考核和直博等選拔機制”。繼西北工業大學2020年受次實現申請-考核制後,42所雙一流高校將全面採用申請-考核制。在高校每年釋出的博士生招生簡章中,其實關於申請-考核的要求說的不是非常具體,畢竟不同專業間差異性很大。因此,二級學院會發布詳細的選拔公告,進一步細化具體的條件,尤其是學術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在我讀博的時候,遴選為博士生導師的群體數量遠沒有如今多。尤其是在名校採用了特聘教授、特聘副教授的“非升即走”模式後,很多年輕的研究者被破格遴選為博士生導師。同期,少量沒有課題經費的老博士也被取消招收資格。儘管當時博導數量少,但是一個博士生導師每年可以招收3-4個博士生,大牛導師(有學術帽子)一年甚至7、8個。當然,這裡面不少人是在職博士,尤其是其他院校僅有碩士學位的大學老師。掛名讀個博士,拿到博士學位後,在能在本單位有機會晉升副教授。不過,博導群體的數量總體提升後,博士招生計劃的擴增速度沒跟上。結果就是招生指標相對縮減,如很多高校的博導如今一年僅能招收1個博士生。這導致如今很多學生有心想讀博,卻沒有好的平臺和導師接收。我們那時候感覺想讀博不難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學歷尚未貶值,碩士學歷滿足絕大部分崗位的需求。比如說,很多女碩士心儀的大學輔導員,如今不少高校已將要求提升到“有博士學位”。想選的好工作,都要求博士,不讀不行啊。申請-考核制廣受學校和導師喜愛的原因是更大的“自主選擇權”,能招到自己想要的、或者合適的學生,而不單純是統考中分高的學生。舉個簡單的例子:兩個學生同時報考,考生A的分數高考生B很多,但是考生A的碩士階段沒有隻有一篇自己大學的中文學報,而考生B發表了3篇sci論文。作為一個導師,你會選擇誰?相信大部分導師更青睞考生B,畢竟博士生入學之後課程學習僅有一學期,而且整個學術背景下大家評論一個博士生是否優秀也不是看他博一的績點,而是博士期間的科研成果,如小論文、專利、專著等。當然,按照統考錄取的原則,考生A的分數高過考生B很多,想要招收考生A怎麼做呢?之前,不少學校採用的套路就是:在複試環節故意壓低考生A的分數,抬高考生B的分數。這樣做是違規的、不公平的,也是具有極大風險的。那時候,相信不少人有都聽到導師說過類似的話,比如:今年某個考生很有科研潛力,特別想招進來,就是考試分數低了些。要是再高點就好了,也不知道他有沒想法先進團隊做實驗,明年再考一年。在申請-考核制下,學校和導師就不再有這樣的煩擾。在申請-考核的要求中,直接明確指出“碩士階段必須接受2篇以上的sci論文”。結果就是考生A無法進入複試,考生B不用擔心分高低,直接進入複試。但是,申請-考核制也有一些小問題。就我觀察到的,學院會公佈進入綜合選拔(複試)的名單和資訊,但是極少告知未入選學生的具體不符合條件。也許,這一點就是很多同學比較擔心的,怕自己被“黑”。未來申請-考核制的推行會進一步擴大,想要讀博也會變得更加難。而且,在翟博士學術不端事件後,博士畢業的要求提升,監管更加嚴格,之前混博士學位的想法不再可行。是否想要讀博一定的慎重對待,而且在研一時就得提前努力,否則沒有論文這樣的“硬通貨”,想讀博就變得非常難。其中,推免生有心讀博,也可以考慮直博。
採用申請-考核制,讓你覺得最擔心的是什麼方面?
看到這個話題,小西只能再次感慨到讀博真的不易。前天,小西看到一篇文章就是解析申請-考核制(博士入學渠道之一),其中有一句話說得很到位,即“普通招考,報名了起碼有資格考試;而申請-考核制,太多的人連資格審查都過不了”。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2019年2月釋出)中,著重提及“完善博士生申請-考核和直博等選拔機制”。繼西北工業大學2020年受次實現申請-考核制後,42所雙一流高校將全面採用申請-考核制。在高校每年釋出的博士生招生簡章中,其實關於申請-考核的要求說的不是非常具體,畢竟不同專業間差異性很大。因此,二級學院會發布詳細的選拔公告,進一步細化具體的條件,尤其是學術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在我讀博的時候,遴選為博士生導師的群體數量遠沒有如今多。尤其是在名校採用了特聘教授、特聘副教授的“非升即走”模式後,很多年輕的研究者被破格遴選為博士生導師。同期,少量沒有課題經費的老博士也被取消招收資格。儘管當時博導數量少,但是一個博士生導師每年可以招收3-4個博士生,大牛導師(有學術帽子)一年甚至7、8個。當然,這裡面不少人是在職博士,尤其是其他院校僅有碩士學位的大學老師。掛名讀個博士,拿到博士學位後,在能在本單位有機會晉升副教授。不過,博導群體的數量總體提升後,博士招生計劃的擴增速度沒跟上。結果就是招生指標相對縮減,如很多高校的博導如今一年僅能招收1個博士生。這導致如今很多學生有心想讀博,卻沒有好的平臺和導師接收。我們那時候感覺想讀博不難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學歷尚未貶值,碩士學歷滿足絕大部分崗位的需求。比如說,很多女碩士心儀的大學輔導員,如今不少高校已將要求提升到“有博士學位”。想選的好工作,都要求博士,不讀不行啊。申請-考核制廣受學校和導師喜愛的原因是更大的“自主選擇權”,能招到自己想要的、或者合適的學生,而不單純是統考中分高的學生。舉個簡單的例子:兩個學生同時報考,考生A的分數高考生B很多,但是考生A的碩士階段沒有隻有一篇自己大學的中文學報,而考生B發表了3篇sci論文。作為一個導師,你會選擇誰?相信大部分導師更青睞考生B,畢竟博士生入學之後課程學習僅有一學期,而且整個學術背景下大家評論一個博士生是否優秀也不是看他博一的績點,而是博士期間的科研成果,如小論文、專利、專著等。當然,按照統考錄取的原則,考生A的分數高過考生B很多,想要招收考生A怎麼做呢?之前,不少學校採用的套路就是:在複試環節故意壓低考生A的分數,抬高考生B的分數。這樣做是違規的、不公平的,也是具有極大風險的。那時候,相信不少人有都聽到導師說過類似的話,比如:今年某個考生很有科研潛力,特別想招進來,就是考試分數低了些。要是再高點就好了,也不知道他有沒想法先進團隊做實驗,明年再考一年。在申請-考核制下,學校和導師就不再有這樣的煩擾。在申請-考核的要求中,直接明確指出“碩士階段必須接受2篇以上的sci論文”。結果就是考生A無法進入複試,考生B不用擔心分高低,直接進入複試。但是,申請-考核制也有一些小問題。就我觀察到的,學院會公佈進入綜合選拔(複試)的名單和資訊,但是極少告知未入選學生的具體不符合條件。也許,這一點就是很多同學比較擔心的,怕自己被“黑”。未來申請-考核制的推行會進一步擴大,想要讀博也會變得更加難。而且,在翟博士學術不端事件後,博士畢業的要求提升,監管更加嚴格,之前混博士學位的想法不再可行。是否想要讀博一定的慎重對待,而且在研一時就得提前努力,否則沒有論文這樣的“硬通貨”,想讀博就變得非常難。其中,推免生有心讀博,也可以考慮直博。
採用申請-考核制,讓你覺得最擔心的是什麼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