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浮沉的貓

    馬頭琴是蒙古族家喻戶曉的一種弓弦樂器,其歷史悠久,問世傳奇,而它也是中國受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儘管馬頭琴的構造及其製作方法較為簡單,但它卻能演奏創作曲中各種雙音和絃。隨著馬頭琴音樂文化的發展,它已經從蒙古走向全國各地,甚至在世界樂壇上佔領一席之地。人們對它的評價是“人與自然完美結合”。

    馬頭琴是蒙古族的拉絃樂器,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而起名馬頭琴。唐宋時期的“奚琴”是馬頭琴的前身,而後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時“奚琴”就在蒙古境內廣泛流傳,並改名為“胡琴”。時間並沒有使馬頭琴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反而使它的文化價值、美學意義更加深刻。馬頭琴歷史傳奇,底蘊豐厚,有獨具特色的製作工藝、材料和演奏技巧。二十世紀中期至今,馬頭琴由一種民間樂器發展成為了一種“有專業品格的專業樂器”。今天,馬頭琴已經作為一門課程出現在大學校園裡,其中蘊涵的文化、精神、思想值得學者推敲理解。雖然馬頭琴已經傳播遠至海外,但其仍應該進行不斷創新和改革。

    馬頭琴以獨特的蒙古族傳統文化藝術特色和魅力彰顯於世界民族樂壇之上。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馬頭琴傳統音樂宣佈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蒙古族馬頭琴藝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馬頭琴的起源傳說中,還流傳著一個悽美哀婉的故事。傳說,有個善良的老牧民家養了一批俊美的棗騮馬。一天,蒙古部落首領為了給自己女兒尋一個乘龍快婿,就舉行了一場騎馬比賽,並揚言誰騎馬先到達終點就把女兒許配給他,於是老牧民就派小兒子帶著棗騮馬參加比賽,他的小兒子果然沒令他失望,輕鬆獲得第一名,哪料到部落首領背信棄義,非但不把女兒嫁給他,還搶奪棗騮馬飛奔而去。老牧民見狀又氣又急,吹了一聲口哨,棗騮馬就應聲將首領甩下身去,首領因此而惱羞成怒,拔出弓箭射向棗騮馬,然而棗騮馬卻忍著劇痛回到老牧民的帳邊最終精疲力竭倒在地上。老牧民和兒子悲痛欲絕,某晚棗騮馬託夢給老牧民,訴說自己的離別之苦。第二天老牧民用棗騮馬的皮、骨和馬尾做成一把形狀奇特的琴,整日帶在身邊,以寄託自己的思念。此琴演奏時的聲音時而奔放,如萬馬奔騰,氣勢雄渾;時而婉轉,彷彿棗騮馬親暱地依偎在主人身邊。從此後這把琴就被稱為馬頭琴。其實關於馬頭琴傳說的版本有很多,由於年代久遠也無從考證。但無論是何種傳說,都表現出草原人民對馬的深情厚誼和尊重,也證明了這個遊牧民族俠骨和柔情並存。

    馬頭琴歷久彌新,其草原文化價值不容忽視。馬頭琴在發展中,既受到民間音樂的影響,同樣在其流傳進宮後也受到宮廷音樂的影響。早在成吉思汗時期,馬頭琴音樂已經發展至或悠揚婉轉、或氣勢渾厚、或感情濃郁等風格,這與草原牧人的性格和生活密切相關。千百年來,蒙古人都從事畜牧業,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他們對於環境的依賴性很大。蒙古草原的廣闊無垠,天高水清,牛羊成群不僅為他們的遊牧生活創造條件,還造就了他們心胸開闊,不拘小節的優良品

    質,更使他們在周邊環境的啟蒙下創造了自己獨有的樂器――馬頭琴,擁有了獨具民族特色的音樂。馬頭琴的寓意在時間的鍛造下更為廣泛,我們能在其中領略到草原牧民對草原的依戀,對駿馬的讚美,對家鄉的熱愛。馬頭琴成為了獨一無二草原文化的代言者,併為草原文化的傳播作出巨大貢獻。

    馬頭琴的美育價值和對人的影響也不可忽視。馬頭琴作為蒙古族傳統藝術文化,有很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給青少年帶來正確的、健康的人生觀和社會觀,對迴歸自然的理念,自然的崇敬,保護自然的生活意識和信念,和對社會坦然的態度。馬頭琴已從傳統文化轉化為一種“時尚”文化,其造型、形式、聲色和演藝方式給現代文化帶來新的“古樸”氣息,很受青少年青睞。從地方走向世界,從民族走向了大眾,給青少年新的國際化思路和世界視角,使得年輕人拓展自己的視野,擁有包容性的行為準則和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體驗服西海岸4月1日更新了哪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