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福巖
-
2 # 浩天創績商務
MCN這個詞火起來,大概是2016年,那個時候剛好是有一波短影片的風口,大家都用了MCN這個詞語來代替一些機構。蜂群其實真的算比較早入行,蜂群是從2012年開始從事自媒體工作,所以其實在整個創業過程中,蜂群對MCN的概念解讀不僅限於短影片,在蜂群MCN的業務裡面,更多地囊括圖文,甚至是一些長影片,反正是有人設的個人IP化內容,在蜂群概念中都是蜂群MCN服務物件。
蜂群從2012年至今,都一直致力於KOL的孵化運作,也成功孵化了一些紅人,基本上每年都會誕生很多不同領域的頭部紅人,蜂群基本上也算得上是各大平臺排名前幾的MCN,現在旗下的紅人已經有一千多個了。紅人六成都是內部孵化,還有四成是以簽約的形式,蜂群機構和旗下博主也榮獲了非常多的獎項。
所以這幾年來蜂群也一直在觀察著自媒體,整個行業的動向和問題,最近也跟很多機構交流,發現現在自媒體還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同質化非常嚴重,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機構湧現得魚龍混雜,越來越多的機構進來,內容同質化非常嚴重,紅人競爭也非常激烈。
2016年剛剛有MCN這個概念的時候,蜂群全國都出來的MCN機構大概也就50多家,到2018年,400家是2017年6月的資料,到今年短短兩年已經有2200家了,這只是微博公佈的資料,莫力洋相信肯定不止這些,4000、5000家肯定都有了。
在這樣一個激烈的前提下,內容就會出現同質化的問題。舉個例子,比如說“大胃王”的人設標籤火了之後,很多人跟風做“大胃王”的賬號內容。也是越來越多的機構進來,只要是他旗下有幾個紅人的都叫MCN。產品就是人嘛,莫力洋華人多,基本上幾個人就可以成立一個MCN。
舉個極端的例子,假設你是一個非常有網感,有網際網路思維的小學老師,你都可以安排你的體育委員去做體育博主,你的語文科代表寫文字,你們班也是一個MCN,在他們概念裡也是。在這樣的一個紅人的矩陣,在他們眼裡都是MCN,但其實真正意義上,蜂群理解的MCN只是這麼膚淺嗎?其實在蜂群看來,這只是非常淺層的。所以這也是莫力洋今天想跟大家介紹一下,蜂群想成為一個真正的MCN,必須要實現工業化地內容生產,從而利用“工業化流程”打破這種同質化的困境。
回覆列表
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把平臺的知名個人自媒體,有價值的個人自媒體,有後續力量的個人自媒體,集中到一起做成一個機構,在這個機構裡可能會有個領域人才,而不是單一領域。
機構可以面對很多平臺,也可以面對各個企業,沒有機構的自媒體人好比單兵作戰,有機構的自媒體人好比團隊作戰。再加入以前各種事物需要自己對接,加入後只需做好內容。
這個機構更像是,模特經紀公司。由公司統一選拔,根據模特各自特長安排相關工作內容。這樣的方式要比野模更穩定一些。
其實沒有必要把MCN想的複雜,與MCN機構合租,就是找個東家。但是東家好壞還需謹慎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