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號風手
-
2 # 好大個頭1
對於這個問題,以前我也有這樣的疑問,自從我村2015年西紅柿滯銷後我才真正明白了這個問題。那年,我們全鄉都在政府的號召下種植西紅柿,結果西紅柿成熟時造成了滯銷,每斤5分錢沒人收,請人摘出不來工錢,因為十里八鄉西紅柿有的是,縣城才2角1斤,如果縣城的人去摘家裡吃,不夠車費和油錢,而且摘多了吃不了壞了。附近的人更沒人要,家家有。據此我明白了,根本不是不想給窮人,而是近處的窮人家裡都有滯銷的商品,即使沒有的,他也用不了多了,遠處的免費來領不夠交通費,就這麼簡單!
-
3 # 使用者65621235862
資本主義的本質是資本逐利。銷燬經濟危機時代的產品是為了增加議價權!減少過剩的產品市場供應。而不願意低價銷售的行為是維護利潤空間和維持需求行態!因為經濟增長利益擴張的原則是擴大市場需求而不是抑制市場需求空間。
-
4 # 源頭的風景
這個問題的本質還是人性問題,我們都習慣去指責資本家,可問題是資本家也是人啊,換個人是資本家他也會那麼去做的。資本家在這個意義上說他就是一份職業。
在我們的想象中,反正也是賣不出去還要花費精力去銷燬,還不如送出去還能落個人情。圖個好名聲。
問題在於這是發生在西方的文化環境中。先不談文化差異,單從經濟效益角度出發,銷燬了的經濟效益肯定比送出去的好,舉個例子:看過紀曉嵐那部電視劇中有一個和坤,和坤收到二個一樣古玩,一個窯裡出的,他啪的砸了一個,劉全很吃驚,和坤解釋到,原先有二個,現在只有一個了,那樣更珍貴。只剩這一個了,這個價格能漲十倍。當然這十有八九是杜撰的。那時資訊不通暢,而且他不說誰知道還有幾個。但道理卻是相通的。資本家為了追求最大利益這樣的選擇從經濟角度而言的確是對的。
但是,若是送出去是不是就沒有收益呢?其實依然有收益,只是這種收益不在現行經濟學計算範圍內。
送出去了,如果能運作的好,並且給需要的人,那麼他的個人或公司會收到人心的依賴。他的個人或公司就會成為品牌,和招牌。那麼在經濟好轉後,他或是公司的產品不需要做廣告都是有市場的。
這一點在當時是西方沒有人計算到的,這要是在國內肯定有人去這樣做。從某種意義上說銷燬的利潤其實是最低的一種選擇。所以說現在的經濟學實際上是缺了一半的殘疾。
回覆列表
經濟危機的時候資本家寧可銷燬產品也不遠低價出售或者送給窮人,這種做法是明智的。
無論經濟危機有多嚴重市場需求總是存在的,透過銷燬產品,一次性的把供求關係持平,可以透過銷燬產品合理的按照新市場環境下需求調整生產。
其實這種做法是資本的一次性止損,防止虧損繼續擴大,如果在經濟危機下把產品低價出售,那麼就會形成市場上的惡性競爭,你低我更低,最後誰都沒有利潤,經濟危機會持續加重。
而透過銷燬可以從源頭上減產,減少生產成本的支援,重新制定適應經濟環境下的供應生產關係,以維持工廠的執行,和適應市場新需求。
如果把產品低價出售,工廠還繼續按照原來的質量和產量繼續生產,那麼經濟危機的環境下肯定是不適應的。生產成本不變,利潤持續走低,最終會把企業拖垮。
經濟危機是產能階段性過剩,資本家在這段時間裡要做的就是就是減產,減少成本支出,調整新的供需關係,適應市場需求。
低價銷售的話,一沒有利潤,二不能正確體現出真正的供需關係,廠家就無法合理安排生產,造成巨大的成本浪費,這會葬送企業。
而把產品送給窮人更不可取,更是一個惡性迴圈,前面說了,無論經濟危機有多嚴重,需求都會有的,資本家在這個時候只能依賴這些需求維持生存,如果把產品送出去,可能會送到這些有購買能力的人手裡,這些人的需求無形中得到了滿足,進一步壓縮了市場需求,相當於市場需求進一步萎縮,那麼再次加深了產能過剩,企業的銷售量會再次降低。
如此反覆迴圈,經濟危機將會越來越重,市場在不斷的萎縮,破產和失業的人會越來越多,直到回到石器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