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千古浪
-
2 # 靈魂的感觸
夷陵之戰,劉備兵敗,人才損失嚴重自然不在話下,而赤壁之戰是孫劉聯軍大破曹操,劉備也算是半個勝利者,難道也人才損失嚴重嗎?還真損失得挺嚴重!為何兩次大戰偏偏倒黴的都是劉備呢?下面我主要和大家探討探討劉備在赤壁之戰後人才流失的原因,以及在夷陵之戰中劉備到底折損了多少人才。
赤壁之戰,人才流失嚴重赤壁之戰,劉備也是半個勝利者,往往作為勝利的一方,不應該吸引眾多天下志士來投嗎?為什麼儘管當時劉備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但並沒有網羅到出眾的人才呢?對此,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赤壁之戰,孫劉聯軍的主導力量是孫吳一方(據歷史記載,赤壁之戰中,劉備一方參戰的兵力約一萬左右,當時孫吳的總兵力在7萬左右,由周瑜領導同曹軍直接作戰的兵力為3萬人),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的突出貢獻只存在小說演義中罷了,不可否認,真正主導這場戰爭並取得勝利的人是東吳的統帥周瑜,劉備雖然也是赤壁之戰的勝利方,但與孫吳相比,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所以赤壁之戰後,孫吳吸引了不少人才,同時也就意味著劉備流失了不少人才。
其二:劉備在赤壁之戰後流失人才的另一重大原因那便是曹操在北方大力招賢。
曹操一生特別重視人才,在其主政時,曾向天下三次頒佈招賢令(分別於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九年和二十二年),其中第一次頒佈招賢令便是在赤壁之戰落敗僅一年後所頒佈的,我們來看看這次招賢令中的大致內容: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變得而用之。”
在這次招賢令中,曹操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名的舉措,那便是“唯才是舉”,想必大家對此也有所瞭解。赤壁之戰其實並未傷及曹操根本,曹操大敗而歸後也是痛定思痛,故招賢令一出,也確實招攬到了當時天下的許多英才。
這便是劉備在赤壁之戰後,作為勝利者仍然逃不過人才流失的主因。
夷陵之戰,損兵折將夷陵之戰劉備人才損失的原因想必大家都很清楚,那便是戰敗了,而且是慘敗!話說劉備到底損失了哪些人才呢,說句實話,還真不少!
戰死者有:馬良(馬謖之兄),馮習,張南,沙摩柯,傅彤,程畿,王甫
投降者有:黃權(降魏),杜路(降吳),劉寧(降吳)
加上戰前折了張飛,光知名的人才就損失了十一位,其他不知名的將領更是無數了!
時也,勢也,命也!
回覆列表
劉備的人才一直很飽滿嗎?肯定不是的!恰恰是很骨感,而且不能拿出來比。
劉備集團的人才走的是兩個極端路線。要麼牛逼的飛起,要麼土得掉渣。按道理陽春白雪是很正常的,雲泥之別也符合規律,但偏偏劉備集團少了其中的一環,而這一環的缺失直接預示著蜀漢走不長遠,這就是替補席,中層人才的稀缺。
看三國,我們總會看到曹操人才最牛逼,謀臣如雲,武將如雨,隨便拉一個都很有水平,很上檔次。
孫權集團猛將很多,名將很少。但孫吳有一個優勢,就是儒將眾多,能文能武,偏偏還不斷層,一個接一個。
反觀劉備這邊就可憐了。關張馬黃趙,魏延,姜維非常有名,實力強大。然而一旦這些人離開,那麼斷層就很嚴重了。
赤壁之戰劉備是賺了大便宜,得了土地,還得了人才。所以赤壁之戰不能稱為劉備損失了人才。
夷陵之戰才是劉備集團夢想的跑路。夷陵之戰,劉備所部人才大都來自荊湘地區,尤其是高階人才。一戰滑鐵盧,劉備孤身一人跑了出來,那些蜀漢未來的希望,那些北伐的基礎都灰飛煙滅了。
所以夷陵之戰的失敗,讓我們感到老將們逐漸凋零,而後備力量卻還無著落,不能不讓人唏噓。
所以,我認為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目的不是為關於報仇,至少有兩個目的排在這前面。一,奪回荊湘地區,佔據地理優勢。二,奪回荊湘地區,也就是奪回人才基地。益州雖大,難比荊湘寥寥數郡人才,這個道理,劉備不會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