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兒科醫生琪樂

    原則上寶寶在4~6個月之前,母乳或者是配方奶始終是寶寶唯一的營養來源。目前來檢測寶寶是否吃飽最佳的方法是看寶寶生長是否正常。每次帶寶寶去體檢的時候,醫生都會給寶寶測量體重、身高、頭圍。大多數母乳餵養的寶寶仍然需要不斷的滿足寶寶吃奶的需求,無論白天還是晚上。寶寶在第2個月每次能吃完120~150毫升奶,到第4個月增長到150~180毫升,當然,寶寶具體的食量也是因人而異的,而且未必每次都是相同的。等寶寶4~5個月以後,每天攝入奶量應在750~900毫升。通常這些量能滿足這個年齡段寶寶全部的營養需求。

    不過如果在給寶寶餵了足夠的食物後,寶寶依舊看上去很餓,甚至寶寶出現了煩躁哭鬧、大便異常等等症狀時,就需要及時帶寶寶就醫的。當吃母乳的寶寶體重停止增長時,這說明寶媽媽的乳汁供應可能有所下降造成的。如果寶媽媽的乳汁供應之前很充足,在最近一段時間,突然出現有所下降,可能是因為寶媽媽重新開始工作,但是又沒用吸奶器擠出足夠的奶,或者是因為寶媽媽最近的壓力增大、寶寶的睡眠時間增長等等原因造成的。

    下面這些方法可以用來幫助寶媽媽增加乳汁量的,有利於幫助寶寶攝入更多的乳汁。試著增加給寶寶餵奶的次數,還可以使用吸奶器來增加乳汁的產量。如果寶媽媽仍然對自己的奶量有所擔憂,這時也可以看一下醫生。

    通常來講,在寶寶6個月之前,寶媽媽應該避免給寶寶新增輔食的,至少在4個月之前,不要給寶寶新增。如果寶媽媽需要給寶寶喂輔食,應該使用小勺。在寶寶4個月之前,需要將勺子放進寶寶的嘴裡,會導致她用力向外伸舌頭,這個行為在這個年齡是很正常的,不過,寶媽媽或者是其他看護者,可能誤以為寶寶是在拒絕這一食物。當寶寶到5個月以後,用力向外伸舌頭的行為會逐漸消失,它會將少量的泥狀食物從口腔前面送到口腔後部的,然後將食物嚥下。如果寶寶對輔食有牴觸情緒,這時就需要帶寶寶看一下醫生的。

    在這個時期,即便寶媽媽沒有給寶寶增加飲食量,寶媽媽可能也會注意到寶寶在排便方面的變化。寶寶的腸道目的能夠容納更多的食物,而且能夠從乳汁中吸收更多的營養物質,因此寶寶的大便變得更加乾燥。

    在這段時期的寶寶胃結腸反射是有所下降的,因此不會在每次吃完奶後都會排便。事實上,在寶寶2~3個月大的時候,大便的頻率就會顯著下降,無論是母乳餵養還是喝配方奶。一些母乳餵養的寶寶可能每間隔3~4天才會大便一次,甚至還有少數完全健康的母乳餵養的寶寶每週才大便一次。只要寶寶的飲食狀況良好,體重增加正常,而且大便沒有過幹或者是過稀,寶媽媽就沒有必要過度緊張的。(文中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覺得過年還像以前那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