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陳87466846

    古人談讀書

    一、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學習態度要端正,做人也要實事求是。)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

    1、註釋

    敏:勤勉。

    好:喜好。

    恥:.......為恥。

    下問: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請教。

    知:同“智”,智慧。

    識:記住。

    厭:滿足。

    誨:教誨。

    2、《論語》

    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

    《大學》《孟子》《中庸》《論語》稱四書。

    《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稱五經,簡稱“詩書禮易春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華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的思想是“仁”和“禮”。

    3、翻譯

    聰明而又愛好學習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把學過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中,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

    4、啟示

    告訴我們學習的態度: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優缺點,我們要不恥下問,還要勤奮努力、實事求是,這樣才是真正的聰明才智。

    二、

    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宋]朱熹

    1、註釋

    謂:說。

    漫浪:隨意。

    2、詩人簡介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世稱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作品有《四書章句集註》《太極圖說解》《周易讀本》《楚辭集註》等。

    3、翻譯

    我曾經說,讀書有三到,分別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認真看,心和眼既然不專一,卻只是隨意地誦讀,那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記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既然心已經到了,難道眼和口會不到嗎?

    4、啟示

    告訴我們讀書的方法,眼、口和心三者結合,眼要一心一意的看到,口要大聲讀到,心要專心致志地思考,這樣讀書就會事半功倍。

    三、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者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國藩

    1、註釋

    士人:讀書人。

    恆:恆心。

    下流:下等,劣等。

    2、詩人簡介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3、翻譯

    讀書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恆心。有了志向就一定不會甘心做一個地位卑微的人;有了見識就能明白學無止境,不敢稍有成就就自滿自足,像觀海的河伯,像觀天的井底之蛙,這都是沒有見識的人;有恆心的人就一定沒有做不成的事情。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4、啟示

    告訴我們讀書的三要素:志向、見識、恆心,有志向才能督促自己更加努力,有見識眼界就會更開闊,有恆心才能更成功,志向、見識、恆心三者結合才能發揮出更好的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家孩子7歲,怎麼能讓他愛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