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待花開時光不語

    這個因人而已,每個人的酒精代謝速度都不一樣,還有酒的酒精含量不一樣,喝酒的多少也不一樣,所以建議喝酒後還是不要著急開車,現在代駕和快車這些都很方便,你可以選擇這些出行方式。少喝酒,喝酒傷身!

  • 2 # 美好可期

    這個問題與喝多少酒,及身體素質有關。從攝入多少和分解多少才能退出需要多久才能開車。所以這個問題需要專業的人事透過嚴格實驗得出結論。還有一般喝酒分解與溫度,心情等因素有關。這些因素都是不可控的,所以建議別管多久,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為上上策!!

  • 3 # 洪強律師

    一、酒精是如何代謝的?

    酒精學稱乙醇,喝酒以後5分鐘左右,即可出現在血液中,30到60分鐘血液中酒精含量達到最高值。酒精的代謝主要經過一下三個程式:

    1、消化道粘膜上的乙醇脫氫酶把少部分酒精轉化為乙醛(乙醛是對人體有害的,也是導致醉酒的主要原因)。

    2、大部分酒精進入肝臟,透過肝臟的乙醇脫氫酶轉化為乙醛;

    3、依靠乙醛脫氫酶把乙醛氧化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

    二、是什麼在影響血液中的酒精含量?

    1、酒精代謝能力的影響

    導致不同的人酒量不一樣,個人不同時間的酒量也不一樣。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人酒量特別好,甚至能“一直喝”;有的人小酌一杯便昏昏欲睡、迷迷糊糊,屬於“一杯倒”;有的人喝酒後曹操變關羽,紅紅的臉蛋瞬間變得“可交了”;有的人酒量一般,雖然心是激動地,手是顫抖的,可面如平湖,臉色不改。歸根結底這都是因為不同的人體內的乙醛脫氫酶數量基數不一樣。基數大代謝能力強所以導致酒量不一樣。

    同樣,由於乙醛脫氫酶的活性時間不一樣,所以個人不同時間酒量也不一樣,例如上午喝酒易醉,下午或晚上相對酒量好;年輕人不易醉,年長者易醉。所以乙醛脫氫酶的數量基數是影響血液中酒精含量的因素之一。

    2、飲酒種類、數量的影響

    啤酒、白酒、雞尾酒,清酒、黃酒、葡萄酒,酒的種類千千萬,製作工藝不一樣酒精含量不一樣,喝高度酒必然導致血液內酒精含量高。啤酒度數低但是“踩箱喝”也比喝2兩白酒的含量高,更不要提喜歡“深水炸彈”、“三中全會”的。所以飲酒種類、數量是影響體內酒精含量的關鍵因素之一。

    3、飲酒、醒酒的環境、方法的影響

    “跟帥的喝一杯就倒、跟醜的喝千杯不醉”,“酒前喝牛奶”,“酒後蜂蜜水”“空腹喝酒宿醉,飽腹喝酒陶醉,天天喝酒遭罪”,有的人喝酒就著花生、瓜子、烤魚片,有的人喝酒兌著啤酒、飲料、礦泉水。飲酒、醒酒的環境,方法不一樣也是影響體內酒精含量的關鍵因素之一。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能夠看出影響血液中酒精含量的因素比較多,變數比較大,不能科學地、普遍地得出確定、唯一的結論。多久能開車只能做蓋然性判斷。

    三、多久能開車的蓋然性判斷。

    多久能開車需要結合個人的代謝能力做個人做主觀的蓋然的判斷,正常體質一般每小時僅能代謝10克至15克酒精,所以喝一杯啤酒或半兩白酒,最好等到10個小時後再開車,喝2瓶啤酒或低度白酒3兩,最好在一天後再開車,如果喝酒的酒精度數更高、量更大,就要過更長時間才可以開車。一般情況下,酒後24小時至48小時體內的酒精能夠徹底代謝乾淨。所以洪律師建議,正常體質,若要開車還是等酒精徹底代謝乾淨後也就是24小時至48小時再開車。

    四、隔夜酒仍然可認定為酒駕、醉駕。

    目前,中國已經有了很多由於“隔夜酒”被認定為酒駕和醉駕的案例,裁判文書網可查,再此不做贅述。也就是說,認定酒駕和醉駕不以是否“隔夜”作為標準,仍然以血液中酒精含量作為標準。“認為已經醒酒了才開車”的僅能作為酌定從輕情節考量,而且還需要自己提供證據證明。

    五、酒醒後開車的建議

    對於經常開車、喜歡喝酒的朋友,洪律師建議家中常備解酒飲料,酒精測試儀等常規“戰鬥”裝備。開車前進行一下檢測,以確保萬無一失。

    最後,還是那句至理名言:“喝車不開酒,開酒不喝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耳硬化症聽力下降配助聽器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