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春花秋月何時樂
-
2 # 科學船塢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拉開了人類航天的序幕,之後在轟轟烈烈的美蘇競賽中航空航天飛速發展,幾乎在有限的幾十年中,人類的探測器已抵達了太陽系最遠的行星處並拍攝了第一張照片。
太空探索耗錢嗎?不是耗錢,這是非常的耗錢,沒有哪個領域可以與航天比耗錢,就拿當時美國的阿波羅計劃來說,11年花費的數額高達255億美元,注意這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當時物價水平,據說當時在阿波羅計劃的關鍵階段時,其預算已經佔到了聯邦預算的接近4.5%,這是非常恐怖的,如此支出都可以讓美國再建數個航母編隊了。
從探測器發射的頻率與次數上,可以看出當時美蘇太空競賽的瘋狂一面:
前蘇聯在1959年間總共對月球發射了3顆探測器月球一號、二號、三號,一年之內發射三顆月球探測器,而且還同時著手佈置其它行星探測任務,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顆人造探測器衝出大氣層,要說更為瘋狂一些的還屬金星探測計劃,一顆接著一顆的失敗,一顆接著一顆的發射,好像發射出去的不是金錢一樣。
前蘇聯在金星探測中可謂是大手筆,總計28顆衛星,試問,這樣的花銷在當時的世界上,恐怕只有美國可以這麼花。美國同樣也是,先是追趕著蘇聯發射地球衛星,緊接著是登月計劃,然後是金星、火星探測計劃,最後將目光望向更遠的海王星、冥王星,2015年7月14日,人造的探測器新視野號飛掠冥王星,傳回來了第一張可以看清冥王星表面特徵的清晰照片,至此,美國的太空活動拜訪了太陽系內所有的行星以及知名的其它星球。
太空探索意義何在,與平民又有怎麼樣的聯絡?
導航、定位、天氣預報、衛星電視電話、以及與高新科技有關的積體電路、晶片、微電子、通訊,它們的蓬勃發展與航天的帶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可以說是直接推動著,航天是高科技集合於一體的活動,一個國家的航天能力直接與綜合國力掛鉤,航天的發展同時也要求著與之有關的材料、計算機等行業的發展,牽一髮而動全身。
並且,我們看到的所有天文知識、精美的圖片全都來自於人類航天活動,NASA每年拿出數億美元出來做科普,這些知識正是太空探索帶來的。
往遠了說,人類文明不可能一直待在地球上,將雞蛋全部放在一個籠子裡,你說安全不安全?恐龍就是個例子,如果不求發展,等來的就是消亡,不能困住自己的雙腳,而更應該闊步向前。
圖/源自網路,侵刪
回覆列表
太空探索是一個國家的科技成果的展示。一個可以帶動各種科技創新;二是可以給敵人造成巨大壓力,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安全感;三是可以培養出來更多的人材。四是可以透過空間技術來為國士安全、防災、環保等領域為世界提供全方位的服務